新銳導演阮鳳儀將自己的童年回憶改編成了半自傳電影《美國女孩》,一舉抱走第58 屆金馬獎4項大獎,同時為自己拿下台灣影史首位女性最佳新導演。她掏出了一段家庭的私密記憶,卻讓許多人也看見自己成長時的某個片段,無論是父母因為忙碌無法陪伴的孤寂,還是青春叛逆期的種種爭吵,她的經歷你可能都似曾相似。
延伸閱讀:【封面人物】賈靜雯奪下金馬影后,家庭幸福堪稱人生勝利組?她卻說:「我並不完美!」
美國女孩,那年7 歲
阮鳳儀成為「美國女孩」那年只有7 歲,父親咬緊牙關工作賺錢,母親帶著兩姊妹赴美求學生活,當一個懵懂的女孩到了異國,她回憶:「當時只是去試水溫的,不是很有計畫性,主要是看能不能適應。」當時要面對的,不只是兩地文化的不同,更震撼的是城鄉差距,從繁華的台北飛到了位於美西的奧勒岡州,必需習慣美式放牧區的生活方式與規矩。
延伸閱讀:【封面人物】楊謹華從《敗犬女王》到《華燈初上》都爆紅!「每部代表作,皆是人生階段總整理」
赴美當知父母恩
童年在美國的那五年間,阮鳳儀最煩惱的不是課業,而是孤寂感,她說:「在美國下午2 點就下課回家,但媽媽忙著打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很少關注到孩子的感覺。」長大後,獨自到L.A 唸AFI 美國電影學院,才真正親身感受到母親當年的辛苦,「我的駕照、保險所有的東西都要自己重弄,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查東西,但在媽媽那個年代絕對更麻煩,還要照顧兩個小孩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延伸閱讀:【封面人物】40+李心潔不怕變老、還是要浪漫,「每個十年,我都活在十年最美的樣子!」
人不叛逆枉少年
本來以為在美國可以順利求學長大,沒想到在5 年後母親被檢查出罹癌搬回台灣治療,又是另一個適應環境的開始。台灣與美國的學制截然不同,身邊也沒有認識的同儕朋友,阮鳳儀感到非常不適應,母親生病,父親要工作,實在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變化,那時候她開始變得很叛逆,「我那時候的叛逆,比電影中表現得還要更多、更密集,只差沒有去偷牽人家的馬而已!」在《美國女孩》中,阮鳳儀的化身「梁芳儀」對母親頂嘴、大吼、說了不少傷人的話,還曾將妹妹鎖在門外,火爆場面從沒少過。
挖掘記憶像霧裡行走
在AFI學成之後,阮鳳儀在製作個人第一部長片時,特地選了影響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也就是從美國回到台灣的2003 年、家裡所遭逢的故事,以及家庭、校園、文化以及自我認同等衝擊,耐心的拍成了電影《美國女孩》。她分享:「要將人生的一個片段寫成劇本,很像在霧裡面行走,時好時壞,除了有時候會想不起來,要把過去生活的記憶處理的寫實又很戲劇化,很難拿捏溫度,因為它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濫情,過程也很像在做實驗,沒有正確達案,只能在忽冷忽熱中找感覺。」
一家人的電影
這部電影問世時,阮鳳儀的父母當然也去看了,爸爸驚嘆:「原來這麼雞毛蒜皮的事情也可以變成電影!」媽媽在3 天內看了3 次,而且第一次知道「原來那時候女兒的感受是這樣。」阮鳳儀補充:「這部電影是以我的視角出發,而且那時媽媽正生病,爸爸忙於工作,其實很多事都不太記得了,就像我們出社會後,也時常想不起去年、前年做了什麼,但對童年、學生時代卻能如數家珍,我也是在幫他們找回這段共同的回憶。」
更多專訪內容請收藏 2022 年 03月號- NO.454期《Bella儂儂》雜誌
監製&造型| Toby Hsu
攝影| Kuo Huan Kao
撰文| Yui Pan
化妝&髮型|Fiona Li
特別感謝|新泰國中
服裝、珠寶|Chanel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