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 #情緒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情緒管理
  • #叛逆
  • #教養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
  •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近日由公視推出的優質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議沸騰,以曾發生過的社會案件當作開端,大膽的題材加上黃金的演員陣容,希望能透過此劇引起觀眾對於家庭教育以及整體社會價值觀的反思。

「當槍聲響起」,案件發生之時,大眾第一個直覺怪罪的除了精神疾病外,第二個就是家庭教育。但,誰想要教出一個殺人犯?誰願意成為一個殺人犯?哪些人有可能成為殺人犯?諸如此類的連珠問題,都像雨後春筍般探頭。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日本更生教育專家岡本茂樹就曾寫過一本書《教出殺人犯》,他在少輔院碰過太多的案例,都是被「家庭」教出的罪犯,對那些孩子來說,「『家』已經不再是避風港,只是個不斷累積寂寞與壓力的地方。身心俱疲之下,他們終於放棄當個「好孩子」,漸漸出現偏差行為、拒絕上學、繭居在家、患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犯下罪刑或是選擇自殺……」

本篇邀請到《叛逆有理 獨立無罪》的作者陳志恆老師,來跟大家談談,關於「叛逆」是怎麼回事: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志恆老師新書《叛逆有理,獨立無罪》希望大家都能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大家都說青少年很叛逆,是「世界上最難溝通的生物」,但是多數人都沒有想過為什麼?

曾在高中輔導室服務近十年的志恆老師說,這是因為「青少年階段」是由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在身體逐漸發育的同時,大腦也會跟著為接下來的「成年」做準備,尤其是當孩子開始接受教育和外界的各種刺激時,認知和思考自然會變得比較成熟且多元。

漸漸地,他們也會嘗試探索較為抽象的議題,比方說未來、人生意義,或是「我是誰」等自我認同的問題,透過反覆思辨幫助自己找到存在價值與人生定位。也因此青少年會開始對周遭的人、事、物產生質疑,不再百分之百認同、也不願完全服從父母和師長的管教,於是衍生了叛逆一詞。

「叛逆」一詞的釐清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當青少年們希望能夠獨立時,會想盡辦法、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可能是選擇經由課業、體力、才藝、人際等這些較廣為推崇的方式,也有可能是透過更激烈的「反對」來凸顯自己的主體性和人生主導權。但難道擁有自己的想法就該被稱為叛逆嗎?關於「叛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這樣定義:「有背叛行為的人」、「背叛作亂」。志恆老師解釋,我們之所以會拿這個詞來形容青少年,是因為站在大人的角度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所以是叛逆!」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事實上,叛逆和獨立這兩個詞是對相同的行為給予對立的詮釋,「叛逆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其實就是獨立」,代表著他能夠擁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不須按照他人的期望行事,並且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應該是要被尊重的。這時如果父母還是像以往一樣,希望孩子如同嬰幼兒時期凡事聽從,親子間的衝突不言而喻。

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

志恆老師分享:「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後一定都是會有好處和功能的」,就算是不被社會允許或接受的行為,在仔細探究之後,也一定能找到良善的動機,比如說考試作弊、欺負同學、口出惡言等,這些在大人的眼中,雖然是不好的行為,但孩子會這麼做,背後勢必會有些原因等待我們去理解和聆聽,可能是不想要被罵、被嘲笑,或是太過在意父母想法,因此想要考高分以取得歡心……。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家長在聽到犯錯事實的第一反應都是責怪和打罵,久而久之,孩子的立場不被理解,便會在心中豎立起一道高牆,拒絕和父母溝通。在輔導孩子數年的生涯中,志恆老師也常遇到這種例子,不論是對他有敵意、語帶保留還是打死都不願意講的,多半都是因為先前已有好幾次與大人互動不愉快的經驗。

這時他並不會勉強孩子,反而會說:「孩子,我很願意聽你講,但是不管你願意講也好,不願意說也罷,我都尊重你」,將回答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既能夠感受到被關心,又能保有對於事情的掌控權。如果最後孩子仍然不願意說時,也務必履行承諾,反向營造一個信任的空間,打造釋出善意的第一步。

放手不是放任,也不代表要放生

何謂善?何謂惡?在大人認真傾聽以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信很多父母看到這裡,一定會焦急地追問:「難道孩子不說,我就真的都不管嗎?」面對這個提問,志恆老師像是司空見慣似地,用著緩慢卻堅定的語氣答道:「當然要管,只是管教的方式很重要!」畢竟父母必須學習的是放手,而非放任和放生。

如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養也是如此,從保護到放手也是循序逐步的,或許初時的恐懼和焦慮,會誘使我們很想要出手管教孩子,但從傾聽和觀察開始,漸漸會發現孩子其實比想像中懂事得多,「叛逆」這個詞也多半是我們強行冠在青少年頭上的負向標籤。

原文出處:女子學

cover
做自己,最時尚
DARE TO BE YOURSELF.
DARE TO BELIEVE.
Bella Logo black
Newsletter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每週收到潮流時尚美容觀點
Social
Be our friend
加入 Bella 儂儂會員,可搶先試用體驗我們提供的產品
COPYRIGHT © 2025
NONG-NO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