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妙禪的醜聞鬧得沸沸揚揚,緬甸已發生十幾年的羅興亞族屠殺事件引起國際關注,而世界各地區域戰事仍持續捲起漫漫塵土,刺痛了人的眼睛。2017年,和平不只看來遙遙無期,更如荒唐幻想。許多泯滅人道的衝突與誘騙事件,追根究柢都是「以愛為名」,但是眾人嘴裡那麼輕易也那麼常說出的「愛」,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情感,還是只是被包裝過後的贗品呢?
如火般炙熱的「冷暴力」
《黑天鵝》導演Darren Aronofsky今年再度獻上心理驚悚傑作《母親!》(Mother!),故事描述一個新婚少婦(Jennifer Lawrence 飾)與知名的詩人丈夫(Javier Bardem 飾)搬入了與世隔絕的鄉村房屋。故事剛開始,Jennifer獨自一人在空蕩床鋪上醒來,丈夫不知身處何方。穿衣下樓探視後,才發現原來丈夫為了得到寫作靈感,早就起床獨處。他匆匆親了Jennifer一下後,便留下有點困惑也有點受傷的老婆,又自顧自上樓去做自己的事了。
像這樣的「冷暴力」充斥全片,而且還愈演愈烈。丈夫總是將個人事業與需要擺第一,不僅擅自邀請不速之客入住家中,放縱陌生人(他的粉絲們)在家裡窺伺擺弄,電影到最後還演變成暴民戰爭景象,一發不可收拾。Jennifer雖然在自己的家裡,卻沒有人把她當一回事,大多時候她只是默默地裝修房屋,煮飯燒茶,除此之外,她就像隱形人一般無關痛癢。這樣的「冷暴力」可能來自家中,也可能來自外界,可能來自男人,也可能來自其他女人。冷暴力雖不似拳打腳踢那般怵目驚心,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外界與當事人忽視,但它在人內心留下的陰影與壓力卻是同樣地可怕沉重。
鏡頭穿梭真實與象徵,深入呈現幽暗內心
《母親!》最棒的一點是,敘事鏡頭穿梭在真實與象徵之中,到最後真實與象徵甚至融合在一起,現實變得像失真的噩夢場景,而瘋狂妄想則和真實一般驚懼。電影開始不久,有一幕是Jennifer在粉刷牆壁的畫面,她手觸牆面,心中倏然浮現一個紅色心臟博博跳動的畫面,那是她所企盼擁有的孩子的心跳。當想像離開腦海時,她嘴角揚起微笑,但一種壟罩而來的陰沉感卻揮之不去。這一幕讓我想起著名的短篇小說《The Yellow Wallpaper》,故事描述一個女人在家中壁紙裡看見奇怪陰影,隨著情節發展,漸漸發現被困在牆壁裡的竟是女人的身影。故事結尾她精神徹底崩潰,撕毀壁紙,在房間裡陰森地爬來爬去。小說不僅表現了女人處境的孤立無援,也代表了被困在社會角色裡的她們,所承受的精神苦痛有多巨大。《母親!》的這一幕似乎已隱隱告示了相似的情節連結。
而後來Jennifer不斷出現的幻想錯覺,包括在地板上看見被血跡浸潤腐蝕而出的孔洞、地下室密門後頭幽暗不見底的空間、馬桶裡詭異噴血的生物,以及迸裂噴發鮮血的燈泡,都再再視覺化了她內心的不安與惶恐。電影最後情節整個超展開,當妳以為這樣已經夠過分了吧的時候,還會有更誇張的事情發生。當Jennifer的家塞滿了蠢蠢欲動且極富侵略性的陌生暴民時,那昏暗而擁擠的失控景象簡直有種惡夢般的超現實感,讓妳再也分不清電影究竟在敘述主角的現實、她的心境,還是「相」由心生的反映。
鏡頭有時候用一種冷漠打量的距離,從遠方安靜地凝視著獨自一人的女主角,有時候畫面則非常侷促,觀眾的視角混亂而狹小,與女主角壓迫和焦慮的精神狀態呼應,觀眾被迫同時處在冰冷距離的外在與焦急難受的同理心狀態,冰火交融之下,心情像洗三溫暖一樣動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