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 #健康
  • #營養師
  • #防疫
  • #疫情
  • #新冠肺炎
  •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新冠肺炎在台感染人數暴增,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保護別人?營養師高敏敏近期在臉書上分享了「防疫必做12項大關」,呼籲防疫人人有責,讓我們一起做好以下這幾點,熬過抗疫時光!

延伸閱讀:疫情第三級警戒,9大防疫措施一次看!全國休閒娛樂場所關閉、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

  

餐廳不開放內用對大家都好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01.正確有效洗手:可以參考疾管署公布的「正確洗手七步驟」,濕洗40-60秒,依序內、外、夾、弓、大、力、完;記住沒洗手勿摸眼口鼻,尤其吃東西、揉眼睛、摳鼻孔前一定要洗手。

02.保持社交距離:依照指揮中心制定的「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建議在室內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距離,減少病毒透過接觸傳播。

03.務必戴口罩:現在不光是室內空間了,連室外也必須把口罩戴好;戴口罩時應該將口鼻密封起來,並每天更換,減少傳染風險。

04.餐食自己煮或盡量外帶食物: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餐廳都必須遵守實聯制、內用要有社交距離或隔板,做不到就得改外帶或停業。如果家裡能開伙的話,建議還是自己煮,省錢又健康,還能學習新技能!

延伸閱讀:洗手比酒精消毒更有效!6款PTT熱搜純天然洗手乳推薦,清爽零刺激孕婦小孩都能用

  

多爬幾個階梯沒有壞處只有好處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05.均衡飲食: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維持健康,每天吃新鮮蔬果很重要;此外也要攝取足夠的「六大營養素」: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能有效提升免疫力。

06.隨時喝水:喝水能夠幫助代謝。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飲用6-8杯水(240ml/杯);最好是能以水取代含糖飲料,避免過多熱量攝取。

07.保持活動量:居家防疫,也可以進行適合室內的個人運動;營養師高敏敏建議,若體力時間許可,能夠多爬樓梯,增加活動量之餘也能減少待在密閉電梯的時間。

08.手機錢包等隨身物品,勤消毒:要記住,75%濃度的酒精才有消毒效果;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可以在家門口準備垃圾桶、酒精、濕紙巾、衣架,進家門前先用酒精與濕紙巾把手機、門把、鑰匙擦一擦,再把手擦乾淨,降低病毒附著機率。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抗疫食物Top6!提高免疫力營養師推薦吃這些,各場地感染風險大公開

  

 多吹點自然風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09.注重每日清洗:回到家,將用過的口罩跟濕紙巾丟垃圾桶後,把外穿衣物掛在玄關再進家內,並直接進浴室洗手、洗澡、洗頭;衣物清洗部分,專家建議「反脫放入洗衣籃」,並選擇有消毒成分的清潔劑。

10.避開尖峰時間搭公共運輸:儘管大眾運輸場所已經加倍了消毒頻率,但尖峰時段的人潮還是很密集;行政院建議公司行號啟用彈性上班、居家辦公,也是在避免這樣的感染危機。

11.維持室內通風:不是把門窗都關緊緊病毒就進不來了!打開窗戶、氣窗,使空氣流通,若有通風設備須維持其正常運作,且要經常清洗隔塵網,才能降低室內傳染風險。

12.減少進出公共場所:避免人群聚集,待在家最好,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提醒各位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請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防疫實用小物推薦Top5,疫情期間還是要走在時尚尖端,戴口罩不脫妝就靠「這瓶」!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

居家防疫12個重點!營養師告訴你均衡飲食勝過大魚大肉、少坐電梯「多爬樓梯」做到運動也安全 !

cover
做自己,最時尚
DARE TO BE YOURSELF.
DARE TO BELIEVE.
Bella Logo black
Newsletter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每週收到潮流時尚美容觀點
Social
Be our friend
加入 Bella 儂儂會員,可搶先試用體驗我們提供的產品
COPYRIGHT © 2025
NONG-NO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