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農曆來說冬季已開始,台灣也迎來了強勁的冷空氣。你可能開始聽到人們說「立冬要補冬」,光臨麻油雞或藥膳排骨的人變多了,有得吃又有得補,一舉兩得。不過這是真的嗎?究竟「補冬」要怎麼補?哪些人需要進補,那些人又一定要謹慎呢?以下 4 個重點帶你快速了解!
延伸閱讀:立冬養生掌握4大重點!養腎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進補前注意體質、胃腸狀況很重要!
1. 補冬由來?營養均衡不是必要
source:Nathan Anderson@Unsplash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代表了冬天開始,在古文裡「冬」也有「結束」的意思。為什麼立冬要進補呢?在農業社會,農民們順依著四季變化去生活,冬季是收成的日子,也是準備過冬的日子,此時歷經寒暑辛勞了一年,體力衰弱,習俗上就會以進補來恢復元氣,所以俗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
到了現在,人們大多一年四季坐辦公室,冬季不至過冷、物質不匱乏,很多還營養過剩,其實不太有「補冬」的特別需要。不過「冬令進補」的觀念在台灣仍相當流行,冷天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湯,說是為了補,可能更多的是為了解嘴饞。
延伸閱讀:肚子肉怎麼消?營養師分享「4大飲食原則」,去除脂肪可多吃木耳和豆類
2. 進補要看體質,「四神湯」最大眾
source:daisuke1230@Flickr,CC BY-SA 2.0
「怎麼補」博大精深,建議先弄懂自己的體質為何。在中醫的觀念裡,如果體質本身屬燥熱、濕熱、陰虛,吃太多如麻油雞薑母鴨等「溫補」的食物,就容易上火,導致口乾舌燥、便秘、嘴破、失眠等情況。一般人建議以「平補」為佳,例如以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做成的「四神湯」,就是人人皆可補的庶民美食。
體質中以「陽虛」較適合進補,這類人通常手腳冰冷且畏寒、有氣無力。陽虛者補冬,並非羊肉爐麻油雞可以狂吃,一定要適量。陽虛者想要補身子,建議還是諮詢中醫師並前往合格的中藥行購買藥材,否則在外面吃藥膳湯,很難判斷出自己到底吃進了什麼、有沒有補到。
延伸閱讀:消水腫怎麼吃?營養師分享15種「消水腫食物」,金針菇、苜蓿芽有效還富含「鉀」,注意這些「高鈉食品」是大忌!
3. 感冒、三高、胃腸不好別亂補!
source:Katherine Hanlon@Unsplash
除了體質,還有幾種人不適合進補。俗話說「虛不受補」,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都不宜進補,否則可能讓症狀更加嚴重;胃腸消化不良者也是,否則藥材的好處吸收不進去,建議先將病灶治好再開始補身體。此外三高慢性疾病者患者,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與高血脂,或子宮肌瘤、腎臟病、痛風等患者,也不宜盲目進補,建議都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意見,再吃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延伸閱讀:「吃素」好處有這5點!降三高、環保、減肥....想防癌每天紅肉攝取量最好低於「這個」數字!
4. 補冬吃鍋,料、湯要注意
source:Raymond Chiu@Unsplash
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或藥膳火鍋這類食物,其實整餐吃下來熱量、油脂、普林、鈉含量都偏高,長期過量攝取會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本身就患有三高的人更要當心;若當作火鍋煮,加入各種肉類、海鮮和菇類,也會讓湯頭的普林量也會越來越恐怖,補冬吃鍋湯建議適量喝就好,可將表面的浮油舀走。選擇食材多以原型食物為主,少吃熱量高且營養價值低的火鍋料,能以根莖類食物取代澱粉,並多吃新鮮蔬果類,這樣的秋冬才有真的補!
延伸閱讀:吃火鍋要注意這7點!湯只喝前15分鐘就好,吃一次麻辣鍋得慢跑三小時?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