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4 節氣中的「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年裡的最後一個節氣,接下來就要迎接春天的「立春」了!在這再冷也沒多久的日子裡,還是要把身體顧好來,保護身體免受寒邪侵襲,以下 4 個「大寒養生」重點告訴你,讓自己在春天能有好的開始、好的體魄與精神!
延伸閱讀:冷氣團報到「4部位」保暖必知!中醫師建議「大椎穴」防寒趕快學起來,暖暖包放對腹部「這位置」暖更快!
1. 大寒仍要順應「養藏」
source:Denys Mikhalevych@Pexels
儘管接近春季,但大寒仍舊低溫,生活起居建議還是要以冬季的「養藏」為主,也就是順應冬季的日出日入,早睡晚起,等待太陽出來了再出外活動;注意保暖防風,尤其是後背、腹部、頭部和關節等重點部位;情緒上也要維持收斂、安定、平靜,避免壓力與過勞,不要輕易動怒、急躁或憂鬱。《內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思就是冬季若沒有好好養精蓄銳,鞏固體內的陽氣,待春天一到就容易有小疾病找上門。
延伸閱讀:失眠怎麼辦?專家建議5種助眠方法,國外超紅478呼吸法比數羊還有效
2. 把握補腎最後節氣!
source: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Flickr,CC BY 2.0
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節氣入冬以後要「養腎」,想要把腎氣補好來,就要在冬季把握這個最後節氣。這裡的「腎」泛指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腎氣」則是指這些系統的功能狀況,中醫也認為腎是生命之根,是維持身體強健的先天精氣。「黑入腎」,適量進食黑色食物如紫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皆有益;但嚴格來說腎虛又分為「陽虛」及「陰虛」,前者畏寒怕冷,後者以上火、虛熱為主要症狀,想要調好身子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延伸閱讀:秋冬養生「冬養腎」怎麼吃?紫米、黑豆補腎氣強體魄,「3個穴位」按對手腳不冰冷
3. 「平補」就好,飲食要開始作轉變
source:Los Muertos Crew@Pexels
大寒再來是立春,春天陽氣逐漸旺盛,所以在大寒的時候飲食方法要稍微轉向。首先就是不必再瘋狂進補,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十全大補湯這些食物要開始少吃,轉為「平補」的四神湯、何首烏雞湯、狗尾草雞湯、白蘿蔔排骨湯等食物;並吃一些有生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芥菜、茴香、蔥、韭菜等,為適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特性做準備,進食一些辛辣食物對於預防風寒侵襲也有幫助。
4. 好冷、沒精神?學會泡腳、按摩穴位
source:Zé Zorzan@Unsplash
雖說春天接近,但天氣還在冷,注意別吃生冷、適時吃些溫熱的食物如羊肉、桂圓、栗子、山藥等,以抵禦寒邪。若覺得疲倦、寒冷,可針對以下這些穴位一天 2 次、每次按個 3-5 分鐘:湧泉穴,位於腳底正中前 1/3 凹陷處,是腎經主穴;太溪穴 ,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關元穴,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 3 寸處(約四隻手指寬)。
也很建議泡腳幫助血液循環,刺激足部密集的穴位經絡。將水溫調整至 40℃ 左右,加一點鹽巴、每次泡 10 分鐘左右,對於助眠很有效果。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