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女人迷編輯 Jade Jhuang
近幾年,市面及社群上多了許多針對內向者的書籍與文章,重新翻轉大眾對於內向者的想法、誤解。然而,我們對外向者的想像也有些單薄,總是認為外向者的心理狀態,就如同外在所顯現的一樣能言善道、樂觀、自信、外放,事實上人們對外向者的誤解並不亞於內向者,也是時候消除這些迷思了。五個讓外向者有感的時刻,別再用外顯的行為,來評斷外向者的內心了!
延伸閱讀:MBTI 迷思破解!「I型人」也能很外向、「E型人」轉I機率大?「隱性內向人」都有這3個特徵:比起熱鬧更愛宅在家
- 1. 外向者喜歡說話,不代表沒深度
- 2. 外向者不代表愛跟每個人說話
- 3. 外向者不是膚淺,還是懂得自省
- 4. 外向者也會自卑,別再說不會受傷
- 5. 外向者其實也很願意聽心事
1. 外向者喜歡說話,不代表沒深度.jpg)
你能夠天南地北的與人聊天,可是當要談到更深入的話題時,朋友就不會選擇與你分享心事,他們總認為你沒辦法理解——這可能是每個外向者都會遇到的誤解。根據 Psychology Junkie,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差別之一,在於他們通常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取得能量,而對外向者來說,是與外在環境互動。可以是與人互動,也能是與自然環境互動,外向者傾向從外部汲取能量,勝過於獨處。然而沒有任何研究說明外向者因此缺乏深度,他們仍舊能進行複雜的思考、個人情緒察覺等內在活動。
2. 外向者不代表愛跟每個人說話.jpg)
「啊你那麼外向,要不要來講兩句?或者炒熱氣氛?」聽到這句話,外向者總禁不住翻了個白眼。前面一段已經知道,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差異主要是汲取能源的方式,所以我們可能會感覺,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喜歡說話,他們不習慣在話題之間保持空白。然而,我們不能夠以此概括所有外向者。要知道,獲取能量的方式有百百種,聊天不是唯一。Psychology Junkie 裡亦提到,有些外向者,其實更傾向與自然互動,例如爬山、游泳、跳舞,例如 ESTP(企業家人格);有些則是任務導向,如 ENTJ(指揮官),比起聊天,他們更享受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總言之,與其跟你講話,外向者寧願去找別的事做。
延伸閱讀:什麼是「社交健身」?哈佛研究顯示:待人處事也需「訓練」!擁有良好人際關係,可以活得更健康快樂
3. 外向者不是膚淺,還是懂得自省.jpg)
「內省」二字時常與內向者掛鉤,但是當談到外向者,大家心理可能會疑惑,內省跟外向者感覺八竿子打不著?不如我們換個角度來想,你會認為內向者,是一群很難採取行動的人嗎?不一定吧!那麼外向者同樣會為自己保留內省的時間,他們也並非時時刻刻追求與外界連結,正如內向者不是每分每秒都與自己獨處。
4. 外向者也會自卑,別再說不會受傷.jpg)
外向者受的傷,可能更難被人察覺。我們看見外向者的親和力,卻忽略他身為一個人也可能有負面情緒,譬如自卑、恐懼、焦慮的時刻,但是很少為外界發覺。首先,要知道內向者與外向者皆可能充滿自信,自信心是培養出來的,與外向內向沒有關聯。而根據 Psychology Junkie 採訪臨床心理師 Linda Blair 的資料,她表示:「自信與外向與否無關, 而是與壓力、喚起有關。」
延伸閱讀:內向型 I 人並非都有「社交恐懼」,有時只是懶惰而已!他們更想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
5. 外向者其實也很願意聽心事.jpg)
因為對外向者抱著「喜歡講話」的印象,所以也會接著想:他們只喜歡講自己想說的,卻不願意聽別人想講的。其實不然。回到前頭所述,外向者習慣從外界或許能量,他們在接收資訊後,通常會立即採取行動(譬如回應),創造彼此互動,而內向者則傾向接受資訊後,花一段時間思考、消化,再開口或作出行動。因此,是不是個好聽眾,與內向外向沒關係。假如你覺得外向朋友都不願意聽你聊心事,跟他外向內向無關,他就真的,不想聽你說話。
好了,解開疑惑,是不是突然發現,所謂外向內向,並沒有真正的誰好誰壞,也沒有太過明確的界線呢?人是複雜的,無法用幾種人格完全界定自己的個性,因此,若你曾經為上面的五個誤解感到困擾,希望從今天開始,慢慢放過自己,接受自己也有陰暗焦慮的一面。記得卡爾榮格說得:沒有絕對外向、絕對內向的人存在。
本文授權轉載自女人迷,內文經過原作者授權
圖片來源:canva
延伸閱讀: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