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社交媒體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但它也為心理健康帶來了新的挑戰。其中,被稱作「FOMO」的「錯失恐懼症」已逐漸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根據知名旅遊網站《Hotels.com》調查,台灣人的 FOMO 指數在全球名列前茅,平均4.2小時的觀光時間中就有3小時用於使用手機。更令人擔憂的是,60%的台灣人坦言旅行時必須能隨時上網,以免錯過最新資訊。這種心理狀態,既是社交網絡時代的副產品,也是現代人對「參與感」無止境追求的縮影。
延伸閱讀:討厭社交並不等於「邊緣人」!喜歡獨處的6個好處: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工作效率隨之提升
- 什麼是 FOMO?
- FOMO 一詞的源起
- FOMO 的6大症狀
- FOMO 的影響與成因
- 如何擺脫 FOMO
- 不再 FOMO:錯過便錯過吧!
什麼是 FOMO?
Source: Pexels
被稱作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錯失恐懼症」又名「社交恐慌症」,是一種因害怕錯過重要社交事件或資訊,而引發的心理不安及焦慮感。這種恐懼表現在當事者擔心「不在場」可能帶來的損失,而這個不在場可能包含社交場合、社群網路及其他人生經歷。尤其,在當今社交網絡的助推下,FOMO 的現象變得更加普遍及嚴重,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會出現網路成癮的症狀,甚至還會強迫自己參與毫無興趣的社交活動,只是為了確保「不會錯過」。
延伸閱讀:30歲後女人才懂的6個人生體悟!拒絕無效社交、重新談戀愛很累人:週末窩在家「紅酒配電影」才是最好充電
FOMO 一詞的源起
Source: Pexels
FOMO 一詞最早由派屈克 J. 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於2004年在哈佛商學院的刊物《The Harbus》中首次提出。他還創造了「FOBO」(Fear of a Better Option,擔心會有更好的選擇)一詞,揭示了當代社會普遍共有的焦慮。然而,這一概念的萌芽或可追溯至營銷專家丹赫爾曼(Dan Herman)於2000年的研究文章中,當時他描述了消費者對「錯失某件事」(Fear of Missing Out Something)的恐懼心理,因而讓大眾開始注意到這種過度焦慮的心理狀態。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FOMO 現象迅速蔓延,已成為全球共鳴的心理議題。
延伸閱讀:如何設立人際界線?養成 7 習慣改善社交壓力:建立互動原則、從小事開始練習為自己說話
FOMO 的6大症狀
Source: Pexels
閱讀至此,你是否覺得自己也常常處於 FOMO 的狀態中?以下,我們整理了「錯失恐懼症」普遍展現出的6大症狀,趕緊來看看你是否也「正在 FOMO 中」?
FOMO 症狀01:無法拒絕社交邀約
Source: Pexels
具有 FOMO 症狀的人往往無法拒絕任何社交活動,即使身心俱疲,也會勉強自己出席各種聚會。他們害怕錯過任何可能的重要時刻,例如:因缺席而被排除在重要討論之外,或錯過決定性的人際互動。這種強迫參與的行為,實質上是對「存在感」的過度渴求。
FOMO 症狀02:沉迷關注他人動態
Source: Pexels
每天花數小時滑手機,關注他人的限時動態或貼文,成為許多 FOMO 患者的「習慣」。他們頻繁查看社群媒體,害怕稍有疏忽,就會錯過朋友間的重大事件,甚至把別人的精彩生活視為自身缺憾的放大鏡,搞得自己經常精神內耗。
FOMO 症狀03:過度擔心錯過資訊
Source: Pexels
FOMO 並不僅限於社交場合,對資訊的過度焦慮也是一種典型表現,無論是新聞頭條、熱門話題、即時訊息或是電子郵件等。深陷「錯失恐懼」的人會認為自己必須隨時掌握最新消息,否則便會與世界脫節。
FOMO 症狀04:渴望成為團體焦點
Source: Pexels
深陷 FOMO 情緒中的人,特別害怕成為團體中的「邊緣人」。他們努力參與各種場合及話題,並渴望獲得群體關注。但這種過度投入常使他們感到疲乏,甚至削弱了真實的自我價值感。一旦他們不能繼續當團體中的焦點時,便會陷入強烈的憂鬱與焦慮情緒中不可自拔。
FOMO 症狀05: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Source: Pexels
當 FOMO 患者看到他人分享的生活片段,往往會產生嫉妒、焦慮或自我價值感降低的情緒。他們不僅羨慕他人的「快樂」,更擔憂自己是否正在錯過類似的體驗。這種情緒循環,不僅耗費心力,也會削弱心理健康。
FOMO 症狀06:睡眠品質日益下降
Source: Pexels
由於內心不斷地擔心是否會錯過最新消息,讓 FOMO 者即使在休息時間亦無法擺脫手機的「致命吸引力」,甚至會因為過度焦慮而導致嚴重失眠。長此以往,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進一步加劇焦慮情緒,對身心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FOMO 的影響與成因
Source: Pexels
FOMO 容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壓力增加,甚至引發抑鬱情緒。其成因與人類對社交連結的渴望有關,社群媒體的即時性和資訊過載加劇了這種心理現象。此外,對自我認同的追求以及對他人生活的過度比較,也使人們更容易陷入 FOMO 的陷阱。
如何擺脫 FOMO
Source: Pexels
要如何成功擺脫 FOMO 的焦慮心理?首先,可以透過限制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來培養更多的自我認同。藉由專注在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以及建立真實的人際網絡上,來減少對線上互動的過度依賴及比較心理。此外,近幾年很流行的正念冥想也是排解心靈壓力的良方,不僅能提升專注力,還能減輕焦慮感。記住,人本就不可能參與所有的社交活動,要學會享受自己的節奏和生活步調,接受有些事情本就註定會「錯過」的事實。
不再 FOMO:錯過便錯過吧!
Source: Pexels
FOMO 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更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價值和社交連結的深層需求。在這個時刻更新的數位時代,我們雖無法完全隔絕過度賁張的資訊,卻可以透過限制網際網路的使用時間,或專注於真實生活與自身目標,來減少對「錯過」的強烈恐懼。唯有當我們學會接受「缺失」,才可能擁有心靈上真正的自由。別忘了,上天最公平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因此不妨把心思和精力多放在自己及重要的人事物上,才能遠離「無效社交」,讓身心更加健康。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