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今天穿什麼?午餐吃什麼?要不要回訊息?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決定,都可能悄悄累積成一場認知上的消耗戰,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決策疲勞」,並不是單純的忙碌,而是一種心理狀態,大腦的判斷力與自控力逐漸下降,導致拖延、情緒不穩,甚至做出後悔的選擇。如果你也常有這樣的感覺,不妨試著從以下4個方法著手,替大腦減壓,讓思緒重新清明起來。
延伸閱讀:懂得打招呼就會有好人緣?職場溝通高手必備的4大技巧,「這樣做」讓老闆更信任你!
- 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 設定「決策時段」
- 善用「選擇上限」原則
- 安排「無需決策」的空白時段
擺脫「決策疲勞」方法1: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Source:morguefile
我們每天做出的決策中,大部分其實都是重複、可預測的,例如早餐吃什麼、衣服怎麼搭、健身時間排在哪裡。與其每天重新思考這些細節,不如建立「預設選項」與「行為習慣」。像是為一週的穿搭設定色系範本,或週三固定吃外帶便當、週日安排自己下廚,讓這些瑣碎的選擇轉為自動化,不僅節省大腦資源,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為生活建立節奏感與安全感。
延伸閱讀:你也是一談感情就暈船?心理師親授4招辨別「假性親密」,建立自我價值不再愛錯人!
擺脫「決策疲勞」方法2:設定「決策時段」
Source:pexels
大腦並不是一台全天候運作的機器,它有明顯的高峰與低谷。心理學家指出,早上剛起床後至中午,是大部分人判斷力最清晰的時段,而午後尤其是傍晚過後,專注力和意志力都會顯著下降。因此,學會「時間配對選擇」很重要,將需要思考、權衡與創造的選擇放在精神最佳的時段,例如早晨或午休後的回神期,而不需太多腦力的選項,如回覆例行郵件、整理資料等留到下午或傍晚處理。此外,也可將「相似性質的選擇」集中處理,比如將購物、訂票、安排會議等決策集中在某一小時內統一完成,避免全天斷斷續續被小選擇干擾,造成注意力分散。
延伸閱讀:你也有「收假症候群」嗎?4招遠離憂鬱情緒,養成「這件事」還能讓大腦產生多巴胺!
擺脫「決策疲勞」方法3:善用「選擇上限」原則
Source:Bella儂儂
你是否曾在網購時開了十幾個頁籤,結果一樣都沒買?或在點外送時來回滑了半小時,最後還是選了上次吃過的那家?這就是過度比較、選擇過多造成的心理癱瘓(Analysis Paralysis)。人類的大腦天生不擅長在面對太多選項時做出決定,所以為自己設立「選擇上限」,是一種有效對抗疲勞的策略。具體作法例如:只從3家店選午餐、試穿不超過5款衣服、控制在10分鐘內完成選擇等。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犧牲品質,而是透過限制範圍,幫助我們更聚焦、更迅速地做出適當的選擇。有趣的是,因為當我們懂得設定範圍,就不會無止境懷疑自己的選擇,也相對比較不會陷入事後懊悔。
擺脫「決策疲勞」方法4:安排「無需決策」的空白時段
Source:pexels
現代生活推崇效率,但真正的高效,其實來自適度的停頓。當我們每天都處在選擇與輸入的過載狀態中,大腦就像一台從未關機的電腦,運轉久了自然過熱、當機。這時,「刻意不選」反而是一種保護機制,適時為自己安排一些不需要任何選擇、不需負責任的時間,這可以是一段不滑手機的漫步時光、一個沒有進度壓力的閱讀時段,甚至是泡澡時完全放空的20分鐘。這些看似什麼都沒做的時光,其實是在讓神經系統重新歸零、恢復敏銳,你會慢慢發現,在這些「空白時刻」過後,思緒變得更清晰,情緒更穩定,也更能做出不帶焦慮的決策,因為這樣的你,才是真正擁有選擇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