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幾段記憶如影隨形,而「初戀」似乎總佔據了記憶裡最柔軟的一角。即使多年過去、身邊早已換了人,腦海中仍會偶爾閃現那抹笑容、某段對話,甚至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爭吵。心理學中有個理論,或許能解釋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感糾葛,那便是「蔡加尼克效應」。它揭示了人類對「未完成的事物」具有更深刻記憶的心理傾向。從科學的角度看來,也許,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只是因為它是「第一次」,更因為它往往是「未竟的故事」。
延伸閱讀:從心理學理論「破窗效應」看愛情!小矛盾為何成為分手主因?「這樣做」才能讓感情健康長久
- 「蔡加尼克效應」是什麼?
- 初戀因「未完成」才難忘?
- 「懸而未決」更令人上癮
- 用心理學達成自我和解
- 「未竟之愛」也終將完整
「蔡加尼克效應」是什麼?
Source: Pexels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又被稱作「蔡氏效應」,最早是由蘇聯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於1920年代提出。她最早是因其教授庫爾特·扎德克·勒溫(Kurt Zadek Lewin)的關係,而開始研究此一心理現象。勒溫注意到,餐廳服務生較容易記得「尚未結帳」的點菜單,但在顧客結帳後,服務生便會很快忘記點菜單的內容。
Source: Pexels
由此,蔡加尼克進行了相關實驗並發現,人們對於「未完成的任務」記憶往往更加深刻。大多數人都能更準確地記住尚未完成的工作內容,彷彿大腦特地留下一組「備忘錄」,提醒我們要完成它,但一旦「任務完成」便會迅速遺忘。而這樣的心理機制,也悄悄地發生在情感關係中,尤其是那些沒有結果的愛戀,因此「蔡加尼克效應」也經常被用來解釋「初戀情結」。
延伸閱讀:聽過「安慰劑效應」嗎?「心想事成」是真的!從身體健康到自我成長:只要真心相信,事情就會朝其發展
蔡加尼克效應:
初戀因「未完成」才難忘?
Source: Pexels
大多數人的初戀都發生在年少時,那是一段對愛情仍懵懂、尚不夠懂得如何維繫關係的年紀。於是這段關係往往在情感萌芽後、尚未開花結果便戛然而止。沒有足夠的溝通、沒有時間磨合、沒有能力解決爭執——初戀便如同一篇草稿,還來不及潤飾就被時光攤開。正因如此,它不完美、不圓滿,也不被封存,成了「蔡加尼克效應」裡最典型的「未竟任務」,讓人時不時地回頭張望。
延伸閱讀:為什麼男性劈腿外遇比例較高?深度解析「柯立芝效應」與不專情的心理原因,教你如何維持長久關係
蔡加尼克效應:
「懸而未決」更令人上癮
Source: Pexels
心理學指出,當我們無法完成一件事時,大腦會不斷在心中「重演」該任務的過程,進而加深記憶。換句話說,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也容易讓人重複思索:「當時如果我不那麼衝動,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如果我早點說出口,他會留下嗎?」這些假設性的思考與想像,無形中增添了情感的濃度(畢竟很多愛情都是自己的想像),「初戀」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多浪漫與遺憾的幻想空間,成了腦中永遠無法刪除的幻燈片。
蔡加尼克效應:
用心理學達成自我和解
Source: Pexels
了解「蔡加尼克效應」,並不是為了陷入懷舊、自責或原地踏步,而是讓我們明白:有些記憶之所以深刻,不是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它沒說完。這樣的理解,反倒能讓我們對自己更寬容,不再過度糾結「為什麼放不下」,而是接受「這本來就難以忘記」,全因這是人性。當我們對那段過往不再感到遺憾或懊悔,而只是平靜地承認它存在過、在心裡給它劃下句點,那便是心靈真正的成熟,也是初戀不再「忘不了」的契機。
蔡加尼克效應:
「未竟之愛」也終將完整
Source: Pexels
或許我們都需要理解一件事——有些故事就是註定沒有結局。這並不是錯誤,而是成長的一環。「蔡加尼克效應」讓我們學會,那些未完成的愛情,其實正是因為「沒完成」,才被我們的記憶牢牢保存著。初戀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讓人懷念,而是提醒我們,曾經如此真誠地去愛,是一種多麼珍貴的能力。而這份能力,將在未來的每段關係裡,繼續發光。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