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之所以複雜,不僅源自兩人性格的磨合,更往往牽動著過往經驗與原生家庭的烙印。心理學中的「依附模式」,即是從嬰兒時期與照顧者互動所形成的親密模式,長大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在愛中的樣子。當你發現對方總在你靠近時退縮、習慣把情緒藏得很深,也許他正是一位「迴避型依戀」的情人。這類型的人不擅長表達需求,更害怕情感的「過度靠近」。那麼,面對這樣的伴侶,我們該如何回應,才能保護自己也不讓關係輕易瓦解?以下6種方式,也許能提供一盞明燈。
延伸閱讀:你的感情健康嗎?不安全依附讓戀愛變成「相愛相殺」:從心理學「4種依附類型」檢視你的感情狀況
-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 方式 1:嘗試換位思考
- 方式 2:情緒對話要慢
- 方式 3:穩定自己情緒
- 方式 4:給予自由空間
- 方式 5:合作而非競爭
- 方式 6:記得你有選擇
- 愛情不是治療場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Source: Pexels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20世紀中期提出的重要理論,認為人類從嬰兒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方式,會影響其一生的情感關係。後來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將依戀風格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迴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與混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Source: Pexels
其中,「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童年時期可能經歷了情感疏離、缺乏回應的照顧模式,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壓抑情緒、獨自處理困難,也不太相信依賴他人會獲得支持。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習慣保持距離、難以表達情感,甚至會在感受到對方過度靠近時,產生退縮與排斥的反應。簡言之,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害怕愛得太深會「失去」或是「被拋棄」。了解這樣的依戀模式,有助於我們在感情中辨識、調整,並思考如何建立更健康的親密互動。
延伸閱讀:害怕受傷、不願進入親密關係?10 種情境說明你可能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1:
嘗試換位思考
Source: Pexels
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的第一步,是看見他們行為背後的恐懼。他們不是不愛你,而是對「被需要」感到不安。這類人往往來自情感疏離的原生家庭,習慣自我保護、不輕易袒露脆弱。因此,在你感受到他冷漠時,與其立刻質疑愛情的存在,不如先理解那是他害怕被掌控的防衛機制。這樣的理解不等於縱容,而是為了讓自己不被無意的忽視所傷。
延伸閱讀:談戀愛總是沒安全感?三種「依戀情人」更容易患得患失!「焦慮型」內心小劇場太多、「逃避型」喜歡塑造虛假的獨立感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2:
情緒對話要慢
Source: Pexels
對於迴避型的人而言,「情感討論」常是一種壓迫。他們需要時間消化情緒,才能釐清真實感受。這時若強迫對方立刻說清楚、講明白,只會讓他們更想逃避。因此,適時保持沉默的空間、用溫和語氣傳達你的感受,反而能創造一種安心的情境。讓他明白:親密不是強迫,而是可以被選擇、被尊重的連結。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3:
穩定自己情緒
Source: Pexels
當對方總是若即若離,很容易讓人感到不安。此時,我們要特別提醒自己,不要用「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的語句去測試感情。這不但讓對方感到被操控,也可能強化他的逃避傾向。穩定自己的情緒,是你給自己最好的保護,也是讓關係更健康的基礎。你無法控制他人何時靠近,但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一再受傷。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4:
給予自由空間
Source: Pexels
迴避型依戀者最怕的是「被困住」。因此,你越是糾纏,他越是退縮。此時不妨主動給出自由的空間,讓他在關係裡保有選擇的餘地。但這並不代表你要犧牲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在愛之中立下清楚界線,例如:你可以接受多久不聯絡?哪些行為讓你感到被忽略?溫柔但堅定地表達,讓關係有彈性也有尊重。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5:
合作而非競爭
Source: Pexels
在愛情裡,我們常不自覺進入一種誰愛得多、誰主導的競賽。但與迴避型戀人相處,更需要以「合作」為核心,調整節奏、共同協調親密的頻率。試著以小步驟靠近,例如:固定每週一次深度對話,而非期待他每天主動敞開心房。讓他感受到,這段關係不會強迫他立即改變,而是願意一起慢慢走。
「迴避型依戀情人」相處方式 6:
記得你有選擇
Source: Pexels
再多的理解與退讓,若換來的始終是冷漠與忽視,也許該思考:這段關係還是否值得繼續?我們可以理解對方的脆弱,但也不能因此而無限寬容。愛是雙向的,當你已竭盡所能、卻看不見任何修復的可能,也許放手並非無情,而是為自己保留重新被愛的資格。別忘了,你有權選擇一段讓你安心、被看見的愛情。
愛情不是治療場
Source: Pexels
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們愛的方式,卻不該成為傷害彼此的理由。迴避型依戀者固然需要時間修補過往的創傷,但你也值得在愛中被理解、被照顧。如果你願意陪伴對方接受心理諮商、慢慢打開心房,請記得也要同時溫柔地擁抱自己、聆聽自己的內在需求。因為真正成熟的關係,不是誰讓誰改變,而是雙方都願意共同成長、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