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自身為名的品牌眾多,時至今日,時尚市場的服裝品牌多如繁星,在這麼飽和的市場當中,還得要面對 Fast Fashion 的夾擊,同名品牌拿設計師自己作為招牌,考驗自己內涵、故事(或說梗)有沒有料,自有其風險。
“當你決定將自己的名字變成一個商標的時候,名字就將成為一個公司的代稱,不再屬於你了。這對於個人而言可能會是一件難受的事。因為你必須捨棄你的名字。”
▼DKNY 前創意總監 Donna Karan 回顧同名品牌時期

2015 年,宣布卸下自身品牌 DKNY 創意總監一職的 Donna Karan,就曾自嘲的說:「公司收到 E-mail,開頭都是 Donna Karan,我就會以為那是要給我的,結果常不小心打開公司其他員工的信,但同事都會說:『Donna,那是我的!』所以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名字更屬於其他人,而非我自己。」
▼三進三出,Jil Sander 絕對是近代時尚史中命運最多舛的品牌之一

回顧設計師 Jil Sander 在任職期間「3 度進出品牌」的歷史,第一次始於 2000 年時她將大部分股權賣給 Prada 集團,而 Jil Sander 因為與 Patrizio Bertelli(Prada 的CEO)理念不合,而於 2001 年宣告辭職,之後雖然請到設計師 Milan Vukmirovic 遞補,但在無法取代與超越 Jil Sander 的現實之下,設計師 Sander 於 2003 年回鍋品牌操刀。然而第二次回來的她卻仍與 Bertelli 有著嚴重的意見分歧,撐了一年後終究於 2004 年 11 月拂袖而去,而後來讓位給現任於 Calvin Klein 設計總監的 Raf Simons。
▼重點在於如何將想說的故事翻譯成服裝語言
其實如果要舉例,同名設計品牌如何把自己作為品牌,發揮淋漓盡致的例子,那麼就看看 Tory Burch 2017 的秋冬系列。
▼2017 秋冬,Tory Burch 用了許多個人與家庭的話題

靈感來自父親的打火機的吊墜項鏈、父親 Buddy 的特大 monogram 字母圖案,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演員印花圖案來自名美國演員 Katharine Hepburn 於電影【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中所扮演那勇敢兼具有大無畏精神的角色,Tory 認為她於電影中那富有陽光氣息的外表結合著自信而嬌柔的個性,與自己在費城長大的經歷十分相似;或是公事包印上希臘伊薩卡島 (Ithaka) 的第一節詩節,向家族史致敬。

↳ 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演員印花圖案,來自 Edgar Degas 位於費城的 The Barnes Foundation 的作品

↳ 同樣呼應電影中場景的印花

↳ 向自己家族史致敬,在公事包印上希臘伊薩卡島 (Ithaka) 的第一節詩節

↳ “B” for the “Buddy”,父親 Buddy 的特大 monogram 字母圖案

↳ 靈感來自父親的打火機的吊墜項鏈
加入Bella儂儂 臉書專頁 或 Instagram 以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