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10 個關於 #個人理財 的文章
市場話題近期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從AI爆發到地緣政治拉鋸戰,川普重返白宮讓加密貨幣再起⋯⋯。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情緒化決策是投資大忌。你可能覺得自己割捨不了現有的投資組合,或老是等虧損的股票回本。 本文帶你了解一個常見但不易察覺的心理偏誤——稟賦效應,看看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投資判斷,以及如何跳脫這種思維陷阱,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大家都說人生要懂理財,但是理財到底是什麼?要怎麼『理』?」這是許多社會新鮮人和理財新手常見的困惑。其實,所謂「理財」,就是分配手上暫時剩餘的生存資源。身為理財新手的你,看著剛入帳的薪水,卻不知道該怎麼分配嗎?馬上來看看,怎麼樣用簡單五步驟,幫自己立下好的財務基礎!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心理學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Oniomania(購物癖)的概念,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一現象才真正開始為精神健康領域所研究。 心理學的研究,傾向於將強迫性購物劃分為「成癮類」,有些人形容自己買東西時的感受就像喝酒一樣容易上癮,因此,強迫性購物因此也會被稱為消費成癮。根據2015年發表在《Addiction》上的一則分析,發現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一般發病率約為5%,也就是說,20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
在追求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思維模式。所謂「窮人思維」並非指實際的經濟狀況,而是一種可能阻礙個人財務成長的心態。本文將深入探討窮人思維的特徵,以及如何突破這些限制,為您的財務未來開啟新的可能性。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正式走進職場,對未來充滿期待;但同時也要面對日後不小心成為「月光族」的挑戰。 不過,有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建議,只要堅持,光靠一項簡單的理財習慣,就可能開啟你的財富自由之路。
初拿到薪水,你會怎麼花?你是每個月及時享樂、把錢花光的「月光族」,還是信奉少花錢、多存錢原則的「FIRE族」(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指經濟獨立、提早退休)? 這2種消費傾向形成一道金錢價值觀的光譜,許多人在這當中游移擺盪。從享樂族的觀點來說,錢似乎永遠都不夠花。《投資自己》表示,在網路社群平台興起的現代,挑選自己好的一面對外發布、暗自較勁誰過得更好,已經讓「成功」、「富有」、「幸福」的標準堆疊得更高。
市場調查諮商公司訪問 6000 名有錢人,他們發現淨資產增加的有錢人,關鍵是追求「低調奢華」。窮人單方面上傳自戀型照片到社群媒體上,反之,聰明的有錢人並不會刻意在社群媒體上炫耀自己的財富,因為他們深知炫耀錢財只會招來嫉妒,對他們毫無幫助。
人生不是每個階段的工作運都相同,有時錢好賺、做對產業,那幾年的獎金都可以領飽飽;有時則是大環境有利於投資,買什麼都賺錢;有些時期則是住家裡、個人消費低,有空時可以煮飯買菜,又不用跑社交聚會,錢容易存。 不同的階段,卻都有個共同的努力目標,就是希望未來可以更好,追尋著幸福滿足的人生。
覺得自己40多歲還沒有足夠的儲蓄,就無法優雅、富足的退休嗎?或許你可以從蘿賓森(Courtney Robinson)的故事,重新獲得信心。 她是一位身價百萬美元的富翁,擁有大量的現金存款、股票、多個出租中的房產。很難想像不過10年前,她還歷經破產負債、離婚,現在50歲就實現財富自由,期間還將4名子女扶養長大。
收藏 建立 專屬的收藏資料夾,把好文一次分享給朋友! 著作銷量累積超越 2000 萬本,美國理財暢銷書作家、藍西方案顧問公司(Ramsey Solutions)執行長戴夫・藍西(Dave Ramsey)曾分享過一項針對全美逾 1 萬名千萬富豪的調查,有 1/3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一生中的從未有超過 6 位數(10 萬美元)的家庭所得。表示 對這群千萬富豪來說,能夠擁今日資產,高額的「本業收入」並非最直接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