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11 個關於 #大腦 的文章
休完長假很多人大腦運轉速度仍處於放鬆的狀態,總感覺腦袋昏沉、心情低落、注意力渙散,中醫師表示,當自律神經還沒調整回來,大腦無法迅速適應工作節奏,容易出現腦霧、焦慮、倦怠、失眠等問題。在臨床上稱為「長假症候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長假症候群會以多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牛津辭典》近日公布2024年度代表字為「brain rot」,白話文可以解釋為「大腦腐蝕」的意思,形容因接收過多瑣碎資訊導致思考能力下降的現象。該詞在2023至2024年間使用頻率激增230%,揭示社會對過度消費低品質數位內容的憂慮。以下儂編整理了「brain rot」4大解析,一起理解這詞語為何成為時代縮影。
你認為要做出一個好的決策,應該要靠理性,還是感性? 通常理性的分析、推演、思考,被視為決策的黃金準則。然而,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希夫(Baba Shiv)卻說,冷靜與理性的大腦,並不是唯一的條件。 他指出,理性腦只負責我們決策的5%~10%,「情緒,對決策有深遠的影響,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每天妳是被鬧鐘叫醒,還是被孩子叫醒,當你睡眼惺忪地甦醒後,妳會做甚麼?這是個有趣的觀察,根據調查,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都在真正走下床前,或是醒來後的五分鐘內滑手機。
近期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社會孤立、孤獨與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的風險增加約 30% 有關。美國心臟協會強調,目前還缺乏可能改善社會孤立或孤獨族群心血管健康介入措施的數據。
《告別拖延腦》書中,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表示拖延的原因是「大腦警醒度」不平衡而非一種性格,更針對不同類型的「拖延腦」規劃了簡單的小實驗,讓我們一起以行動改變大腦的思維、進而告別拖延!
在忙碌、追求效率的年代,人們連「吃」都追求快。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方便又美味,各種冷凍熟食、能量棒、早餐穀片,選擇既多,又能快速填飽肚子,已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人的正餐好朋友。
男性大腦比女性大腦大了百分之九,以往總是被解釋成男比女性聰明,但事實上,女性和男性有相同數量的腦細胞,而女性的腦細胞比較緊密的塞在腦殼裡。
有沒有人告訴過你,他現在需要一點「多巴胺」?他可能是想說自己需要一點快樂──你要對它說,你誤會了!它並非快樂的代言人,又確實有那麼點曖昧的關係。多巴胺是鼓勵你「追求快樂」,分泌得太多或太少可沒好處,但用一些方法維持正常水平是很重要的。 4 個重點,讓儂編你來重新認識神秘的多巴胺,或許你對快樂與滿足是如何運作的,能有基礎的了解。
根據CNN的報導,去年10月23日在《神經病學》期刊,有一項最新的研究被發表了出來。研究指出,大腦或認知方面的不良狀況,除了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之外,還與飲食中的吃進的高含量反式脂肪有關。該研究的重點為,血液中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高出50%到75%。不過最近傳出了好消息!美國最新的研究中指出,多吃含有類黃酮的幾種食物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