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51 個關於 #心理健康 的文章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在瀏覽疾病相關文章時,總認為每項症狀的描述,似乎都符合自身狀況,因此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罹患某種疾病,進而擔心不已。其實,這種心理現象非常普遍,它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自我參照效應」。如果你也好奇此效應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那麼以下我們將用4點解析,帶你認識這個人皆共有的奇妙心態。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常常有種「快要被四面八方迎來的瑣事壓垮」的感覺,不過這種過度緊張帶來的焦慮和窒息感,對於心靈方面其實有著不健康的影響。這狀況,讓一種新的文明病誕生,它叫做高功能焦慮症。好發於內向人格身上,即使這些人已經有所成就,還是會被恐懼綁架,無法發自內心感受到快樂。
在成長的一路上,總會面臨到各種面向的問題,而原生家庭的煩惱,是最直面又難以逃避的。「家,真的是避風港嗎?」對某些人來說,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特別是有「內耗型人格」的家人。以下列出 4 點內耗型人格特質,當家人有這樣的特質影響到你時,就該想想是不是該與他們保持點適當的距離,以免承受太多風雨。
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社交媒體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但它也為人類心理健康帶來了新的挑戰。其中,被稱作「FOMO」的「錯失恐懼症」已逐漸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根據知名旅遊網站調查,台灣人的 FOMO 指數在全球名列前茅。這種心理狀態,既是社交網絡時代的副產品,也是現代人對「參與感」無止境追求的縮影。
對有些人來說,生活必須充滿秩序,整齊的房間可以舒緩壓力;但對另一些人而言,無暇的空間會讓他們對生活失去靈感。你的住所,會因你個人獨特的喜好、每個生命階段追求的生活模式、對家屋的解讀和定義等而有所不同。今天就從心理學角度整理,一個凌亂的房間,它有任何意義嗎?是否也揭露你的性格與內在心理狀態?以及,它是一個需要被「改進」的習慣嗎?
代人在生活上遇到心理挫折、令人喘不過氣的壓力,會想求助心理諮商管道。不過有部分人礙於社會眼光,認為「做心理諮商就是有問題」,或是價格太貴而卻步。今天我們整理了關於常見的心理諮商迷思,和不同管道的費用比較,一起來看。
2024年,我們迎來了911恐怖襲擊事件的23週年。這一歷史事件對美國乃至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政治、經濟層面引發了深刻變革,也對無數親歷者和旁觀者的心理健康留下了長遠的創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成為許多經歷過這場災難者的共同心理挑戰。本文儂編將深入探討什麼是PTSD,如何自我檢測其症狀,以及應如何有效陪伴和幫助創傷者進行復原。
做自己,有關係嗎?可能我們或多或少都在心裡這樣想過,「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如果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影響到和他人的關係嗎?」或聽過其他人有類似的問題。在近年暢銷的心靈勵志書籍中,多數也都是在談論如何提升自己、掌控自己情緒或人際關係的複雜情感等主題。
去年知名藝人 CoCo 李玟疑似長期受憂鬱症所苦,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消息傳出後,旋即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震驚與哀慟,令大眾不解的是:明明總是光鮮亮麗、笑臉迎人、開朗大方的人,竟是受憂鬱所困的一份子,也讓「微笑憂鬱」開始被越來越多人重視。 臨床心理師洪培芸說,其實微笑憂鬱並非是一種精神科的診斷,比較像是一種反應模式,而這個詞最早是由劍橋大學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所提出,於字面上的定義便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內在卻非常憂鬱的人。」
隨著憂鬱症病例數逐年上升,在現代的高壓社會中,「憂鬱症」早已見怪不怪,近年也有不少韓劇如《低谷醫生》探討這個「現代文明病」,儂編特別整理憂鬱症的相關知識,告訴你何為憂鬱症,以及當身旁的人患有憂鬱症時你該如何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