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16 個關於 #心理現象 的文章
當今社交關係中,一些貌似無害甚至包裹著「關心」與「讚美」的言行,正悄然對人心造成傷害。歐美論壇近期熱議的「Nagging」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它表面看似隨意、玩笑甚至好意,實則暗藏操控與貶抑,屬於變相的 Gaslighting 或 PUA 話術。若你身邊有人符合這6大特徵,或許該開始保持距離。
無論是在親密關係或職場溝通中,情緒勒索無所不在。它可能藏匿在「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你不答應,我會很難過」等話語裡出現,讓人產生內疚感,從而勉強妥協。但長期無條件滿足他人,只會讓自己的界限逐漸消失,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要擺脫這種無形的壓力,你必需學會保護自己的情緒能量。以下我們整理4大方法,幫助你勇敢拒絕情緒勒索,成為一個有界限的人。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在瀏覽疾病相關文章時,總認為每項症狀的描述,似乎都符合自身狀況,因此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罹患某種疾病,進而擔心不已。其實,這種心理現象非常普遍,它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自我參照效應」。如果你也好奇此效應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那麼以下我們將用4點解析,帶你認識這個人皆共有的奇妙心態。
人生中,我們時常遭遇不如預期的結果。當現實與理想產生落差時,人們往往透過不同的心理機制來調適內心的不適感。其中,「酸葡萄心理」是最為人熟知的現象,意指當個人無法獲得某樣事物時,會降低對其的評價,以此來緩解內心的不平衡。然而,與此相對的「甜檸檬心理」卻鮮為人知,而這種心理狀態可能正在不知不覺間阻礙個人成長。
人是群居動物,因此人際間的相處,自然成為了一生必修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會面臨與他人無法順利溝通的情況,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如何有效地表達自身的感受與需求,卻不過度激進及強硬,就成了一段關係能否長久維繫的重要關鍵。一個從寓言故事總結而來的心理現象——「南風效應」,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溝通策略。
在資訊量龐大的社會中,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不夠格,甚至認為自己的成就只是運氣好?如果這些想法曾經浮現在你的腦海中,那麼你可能正經歷「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這種心理現象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所發現,普遍存在於各種專業領域。以下,我們將解析5種常見的症狀,幫助你識別這個錯誤的心理陷阱。
你是否曾聽說過「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是一種心理現象,意指人們的期望會影響他人的行為和表現。無論在愛情還是職場中,腦袋中的「想法」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我們對伴侶、同事或下屬表達正面的期許和讚美時,他們往往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揭示了人際關係中「期望」的力量,以及如何透過正向的期望來塑造他人的行為和表現。
近幾年,「情緒穩定」成為了網路上討論度最高的「心理關鍵字」之一。但你知道嗎?其實,情緒穩定並不等於「沒有脾氣」,更不等於一味地壓抑自我情感;情緒穩定應該是一種內外平衡的能力,在面臨情感的高峰與低谷時游刃有餘,並懂得以正向的方式處理感受及應對挑戰。以下,儂編整理了「高EQ人」都擁有的6種特質,趕緊來看看。
勞累的員工們在完成一輪繁重工作後,總會選擇與同事們一起在KTV歌唱以釋放壓力,作為常被邀請參與的顧問,你的歌聲或許五音不全,但這卻賦予你觀察每個人歌唱表現與其工作態度關聯的機會。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一書中更深入地探討了這種關聯,因此,下次去 KTV 時,除了享受唱歌的樂趣,試著觀察別人的歌唱習慣,這或許將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伴侶的「刺蝟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 它描述了當兩個人太愛彼此時,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對許多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和價值觀。這些差異可能是微小的,例如對某個特定話題的看法,或者是更重大的,例如對未來生活的計劃和目標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