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36 個關於 #焦慮 的文章
您的個性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畢竟,大家寧願和善良、熱情和相當友好的人在一起,也不願和易怒的人在一起。根據人際交往圈模型,審視個人內部並不足以定義個性,基本理念是,您的個性取決於您與他人的互動方式。由普渡大學的 Tianwei Du 及其同事的一項新研究將這兩種觀點結合在一起,邁出從人際關係方面衡量人格特質的重要一步。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常常有種「快要被四面八方迎來的瑣事壓垮」的感覺,不過這種過度緊張帶來的焦慮和窒息感,對於心靈方面其實有著不健康的影響。這狀況,讓一種新的文明病誕生,它叫做高功能焦慮症。好發於內向人格身上,即使這些人已經有所成就,還是會被恐懼綁架,無法發自內心感受到快樂。
代人在生活上遇到心理挫折、令人喘不過氣的壓力,會想求助心理諮商管道。不過有部分人礙於社會眼光,認為「做心理諮商就是有問題」,或是價格太貴而卻步。今天我們整理了關於常見的心理諮商迷思,和不同管道的費用比較,一起來看。
你知道嗎?現在有約有12.5%的青少年有嚴重的焦慮症狀,但他們經常被忽視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最多人有社交焦慮症,它可以有多種形式,並因個人而異,因此很難識別。
電影《腦筋急轉彎 2》時隔九年,伴隨焦慮、羨慕、厭倦和尷尬,四種新情緒重回大眾視野,不只談情緒,還提長大。我們於是知道,原來長大是我有能力看見情緒,並且大大擁抱它。
隨著 AI 人工智慧應用越普及,近年來企業紛紛轉向數位化工作流程,面對日新月異的數位工具,像是 Chat GPT、生成式 AI 的圖像與影片等應用,數位化工作場域為上班族帶來更多的效率還是焦慮呢?
你身邊是否有人老是讓你覺得他在杞人憂天呢?面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不斷地往最壞的結果去想?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可能得到了焦慮症了。 從衛服部的資料來看,在台灣,到精神科就診的人,有 1/3 患有焦慮症,藉此推測台灣有 200 萬人患有焦慮症。而從維基百科的資料來看,全球大約有 12% 的焦慮症患者,而可能有將近 30% 的人,一生至少會罹患一次焦慮症。
長期壓力會對自律神經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引發頭痛、心悸、失眠等身體症狀,以及情緒波動、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狀況。當急性症狀出現,需要及時的醫學處理來穩定狀態;待症狀得到控制,更遵循醫生指導持續進行全面的自律神經康復計劃。
許多人喜歡夏天的陽光,覺得風光明媚,令人心情開朗,然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夏天讓他們覺得沮喪。這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AD),這通常被認為會發生在冬季,因為寒冷、黑暗和日照較短。然而,其實夏季憂鬱症也存在。
原本是為了便於聯繫、加快傳訊速度的通訊軟體,出自善意的科技演進,演變至今,反而因為其「零距離零時差」的特點,讓人大感回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