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10 個關於 #焦慮症 的文章
「腦筋急轉彎 2 」中的角色「焦焦」,佔據大腦主控台搗亂,將「樂樂」、「厭厭」、「憂憂」等其他情緒驅之別院,要求底下的身體組織們日以繼夜地工作,只為達到理想中的樣子,卻忽略了焦慮情緒對主人傷害。動畫情節也反映到現實,隨著科技進步,生活、工作步調加速許多,衍生以往不常見的情緒障礙。如今,焦慮症儼然成為「文明病」。
許多人可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我的成功只是運氣好而已,並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有能力。」這種深藏於內心的不安與懷疑,正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典型特徵。特別是完美主義者,更容易陷入焦慮與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究竟冒牌者症候群的成因為何?又該如何突破這種無形的心理牢籠?以下將深入剖析,並提供4個有效步驟,一起擺脫焦慮。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似乎人人都有焦慮的困擾,有些人透過運動、活動就能獲得改善,也有人得依賴安眠藥、抗焦慮劑,甚至藥量越來越重,整合醫學科醫師顏佐樺分析:「形成焦慮的原因往往多元,很難只歸因一個理由,因此想要緩解壓力,必須從源頭解決焦慮的原因。」
你現在的情緒很低落嗎?是不是像迷失在森林裡,找不到出口,也不知道身在何處?往前,你擔心陷入泥濘,往後,你害怕墜入懸崖。 於是不知所措地停在原地,一天一天消耗身上的補給品。直到耗盡一切,再也無法走出這座森林。
你曾有類似的內心小劇場嗎?就是那種「哇!大家好像覺得我還不錯?可是,我怎麼覺得其實大家都錯看了我,好害怕哪天被人發現其實我沒什麼本事啊!被拆穿那天大概快到了。」這種狀況被稱為「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目前這種狀況並非被歸類於精神疾病,但許多人,尤其是女性,可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2021 年初夏,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使得生活急遽變化,日常不再如常,那些原可以外出放風的時刻,也被緊縮的空間取代,在家度過好幾個週末,下單幾本書、被演算法推坑買了些線上課程、成為跨影音串流平台用戶,生活在平靜之中,卻總有落寞之感。
2020東京奧運,美國競技體操運動員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在一次跳馬落地失誤後,中途決定退出女子團體決賽,表示必須「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原被看好的美國隊輸給了俄羅斯,拿下銀牌。在各種恥笑或無聊的臆測前,你是否想過運動員如普通人一樣,都有心理健康的危機 ── 最頂尖的奧運選手尤其是?對於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來說,關鍵時刻選擇退賽,究竟是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呢?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比起迷信星座、算命,儂編開始更傾向相信有科學佐證的心理學,根據日本心裡諮商師橫田真由子的最新著作《小包包教我真正重要的事》,透過觀察3千多位職場OL的用包習慣,歸納出怎麼從解析個人包款喜好去看個性,快來看看你是哪一種?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加上抗疫半年已經讓不少人身心疲累,情緒健康亮起紅燈。在種種社會及生活的壓力下,焦慮症已成為十分常見的都市病之一,除了重視身體的健康情況外,精神健康亦不容忽視!
你還以為瘋狂購物只是因為慾望上的不滿足嗎?近期就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其實購物狂可能是抑鬱症或焦慮症引起的行為之一,可以被視為一種衝動控制障礙!引起情緒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身體缺少血清素,進而影響人控制衝動的能力,因此就可能做出病態性購物!貪圖一時的減壓可能會引發負債等更多問題,實在得不償失!雖然不正常購物至今仍非常難以明確的界定,但若出現以下3種行為,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症並即早做出應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