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自己,最時尚
- DARE TO BE YOURSELF.
DARE TO BELIEVE.
找到了 5 個關於 #社會期待 的文章
還記得20多歲的時候嗎?那是一段充滿希望與探索的光陰,雖然偶有莽撞卻毫不悔恨,凡事仍舊充滿著無限可能。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經歷也跟著不斷累積,在這段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曾有過「悔不當初」的感受。也因為成熟的我們逐步積累了與年輕時不同的「人生智慧」,所以才會時不時臆想著:倘若我們早點領悟一些事,是否就能在年輕時少走一些冤枉路?但人生沒有後悔藥、千金難買早知道,或許有些路就是註定得走、有些跤就是註定要跌,才能成就今天這個活得更加自由且清晰的自己。以下是十個「20歲時希望早點知道」的人生哲理,如果你正值這個年少輕狂的年紀,不妨可以稍做參考,或許能幫助你少繞些彎路,得到不一樣的啟發也說不定。
努力完成一切,是我們懂事以來就想要達成的目標。面對每件事情都用盡全力去完成,甚至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每當目標達成,獲得暫時鬆口氣的時間,但無法真正放心,只好不斷往前衝。你知道這樣的狀況可能是「過度努力」所導致,在面對困難時,第一反應是「要如何解決問題」,但卻忘記自己也需要被人溫柔對待。別以為完美才是最好表現,正視內心真正脆弱與恐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日本無賴派小說家太宰治,於其著作《人間失格》中提及:「『世人』到底是什麼呢?是『人』這個字彙的複數型嗎?哪裡看的到世人的實際樣貌呢?」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肩膀上便開始背負著「世人」的期待,都還來不及自己去探索世界,就有許多聲音、理念、觀點等待我們吸收或接受,那些「世人」認為的好,似乎早在無形之中成為你我追求的人生目標。那麼,世人究竟是誰?是社會大眾的基本輪廓,還是自己內在的不安?那麼,現階段的我們,應該符合世人的要求,還是傾聽心裡的聲音呢?
近年來台灣女性意識抬頭,女性比起以前有更多的選擇。但是,在我們父母的年代,甚至是現今,女性面對「離婚」的社會壓力,仍然比男性高出許多。本文要帶你來探討,為何很多人明明過得這麼不愉快,還是會選擇不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