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13 個關於 #職場心理學 的文章
提升他人對自己的好感度,是許多人關注的課題。但好感度可不是表現完美就能提升,當中還牽涉到一些關於人性的「眉角」。例如,日常生活中有某個人總是處處與自己作對,但某天卻突然「轉性」釋出善意,這種態度的轉變,往往會讓我們更容易對這個人產生好感,甚至超過那些從一開始就一直對我們友善的對象。為何會這樣?正是因為「阿倫森效應」。
您有明明一整天沒真正忙到什麼大事,但下班後卻感覺精疲力盡的經驗嗎?或是跟某些同事講完話之後,整個人有點虛脫,或「今天可以了」的感覺嗎? 如果您有過這些感覺,您有可能正經驗著「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
近來 Netflix 上最熱門的電影非《孟買女帝》(Gangubai Kathiawadi)莫屬,根據美國串流分析網站 FlixPatrol 資料顯示,《孟買女帝》連續拿下 Netflix 台灣區熱門電影排行榜冠軍多達 24 天。
有的企業為了招攬人才,在徵才網站上把職缺描述(Job Description,簡稱 JD )寫得天花亂墜,但恐怕弄巧成拙!舉例來說,職缺介紹沒寫清楚公司核心需求,就很可能會誤導求職者,因此接下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終於準備要離職了,這時候第一優先的事不是寫辭呈,也不是跟主管約時間面談。而是謹記「不管如何,要以表面上的順利離職為目標」。 不過,讓你覺得很糟的公司,應該不會讓你那麼順利離職。主管可能會全力挽留你,搞不好你可能還會被討厭。
嗨~這週有讀書嗎?有時候從書籍、別人的經驗中,也能夠汲取生活的智慧。本週的【先讀這本】由前資深媒體人、現任暢銷作家的「黃大米」透過著作《可以強悍,也可以示弱》,分享她從菜鳥到主管的歷程與體悟。
如何在職場上應用面相學,找到一個好的老闆,還有好的下屬?新創科技圈的國師,也是專業命理看相風水師簡少年出版《簡少年現代生活算命書》(時報出版)書中提到,每一個人適合的老闆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適合的手下也都不一樣,所以比較難用一個簡單的共性來做區分。首先這裡就要提到面相學裡面,屬於比較傳統的「五行相法」。五行相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相法,也比較抽象難懂,它把人歸類為金木水火土,五種五行,再根據這五種五行,分類以及判斷這些人的性格,分析出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關於「人生」這條路,一開始我們會恣意地想走就走,不想走就停下來,想怎樣就怎樣,但隨著走的路長了,會陸續地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還有的只想走在最前頭,誰都不可以超過他。在這樣的氛圍中,漸漸地我們也有了「追趕」的意識,好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某些想要的事物,於是就陷入了「只能一直往前跑」的迴圈中,再怎麼累也不能停,要是慢了一點就會害怕是不是什麼都得不到了。
我記得,有位同學舉手問我,如果「嚮往的生活」和「工作選擇」有衝突應該怎麼辦? 工作與生活之間該怎麼平衡?這大概是許多人心理的問題吧,在學校的時候是,出了社會也是。 我想了一下,這麼說,「工作與生活永遠不可能平衡,甚至也不需要平衡。工作與生活不是人生的五五波,工作與生活彼此介入,相互參與,無法分割。你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也代表了你樂意接受的生活樣態。你的工作,會決定你活著的形狀。」
當你工作時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希望主管給你提供解決辦法嗎?相信10個人裡面10個人都說:「希望」、「如果可以最好」,但工作中若是真遇到什麼都把答案準備好的主管,這對員工或是新鮮人來說真的是件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