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21 個關於 #說話技巧 的文章
與人互動相處,總是被他人指責太直白強勢,也因如此,時常讓人不敢跟你直接接觸,甚至刻意避免跟你有合作或碰頭的可能。若有以上的問題,以下四點「回話祕技」你應該先筆記起來!
我在史丹佛大學時,出席了一堂運用戲劇手法來表現情境的有趣課程。這和「三明治口味」一樣,至今都對我受益良多。 這是一堂完全沒有教科書和講義的特別課程,老師將六十名學生分為十組。沒有組別討論的時間,就突然指定其中一組,上台表演「即興」短劇。 六位組員的其中一人被指派為「意見領袖」,只有這個人的發言內容需要遵守規則。其他五人則是以準備派對為內容,即興演出。在所有同學面前,老師下了「演出三種類型」的指示。
在職場上,當「鍋子」不小心來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你會選擇模糊自保,還是坦白從寬呢? 多年前,某一事業單位的同仁,因為自覺涉及一樁「利益衝突」的交易,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他坦蕩蕩請教任職財會部門的我,公司內部控制有些什麼規範,然後依規範做足了「利益迴避」。
最近看到了《一禪小和尚》的一則短影音,讓我感觸很深。這一則短影音的名稱叫做「會說話是修養,能閉嘴是格局」,裡面是這樣說的: 長大後才發現,有時你說了真話,還得和人家道歉。因為你戳穿了事實,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浪費口舌。三歲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看透不說破,就是善良,討厭不翻臉,就是格局。 短短一段話,讓我思考了很多,尤其是那一句「三歲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常常口無遮攔,被說是一個大嘴巴。
競爭激烈的職場,如果你懂得說話的藝術和技巧,將比單純埋頭苦幹更容易被伯樂看見。 哈佛大學職涯顧問吳小剛(Gorick Ng),也是2022年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 50)、《華爾街日報》暢銷書《MOU1》 作者,他表示努力工作不過是一張角逐升遷的入場券,真正能讓人脫穎而出的,是「差異化」。 他認為,不論是在求職履歷上,或第一天和客戶開會的場合,和你接觸的每一個人,都通過3個問句在評估你的潛力,這是他所謂的3Cs框架。
我們害怕展現自己的聲音,其中一種表現方式,就是對公開演講的恐懼。美國各地的研究都顯示,多年來,公開演講一直是人們最害怕的事情,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排名甚至高於對死亡的恐懼。
「你每次都這樣!」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或是你本身就會說這樣的話呢? 但是這樣的話,是否忽略了對方可能有一兩次不是這樣呢?當你的伴侶一周有兩天沒有晚回家,但三天晚回家的時候,你是否會說「你每次都晚回家?」當你的孩子一周有四天沉迷於電玩,但有一天有好好寫功課的時候,你是否忽略了他有好好寫功課的那一天,只看到了他「每次」都不好好寫功課?
A同事:「我可以先用印表機嗎?」 B同事:「可以先讓我用印表機嗎?因為老闆趕著要。」 假如你正在用印表機,聽到上面這兩個AB同事的請求,你更願意先把印表機讓給誰用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說服他人的時刻,然而,你並不一定總是能讓對方聽你的,因為每個人的觀點和價值觀都不盡相同;但有趣的是,只要多講1、2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彙,就能提高你在對話中的說服力。
兩個人會起爭執,往往就是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已。既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價值觀,那又何錯之有呢?我很喜歡我以前一位諮商師的思考方式,他說,今天我道歉,並不代表是我做錯了,而是「我在乎這段關係」。
你是不是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影響呢?不敢提出質疑,努力讓自己符合他人的期待,心裡其實非常不舒服?下次,若再遇到別人不合理的提問,你可以試試文中的三種方法,成熟應對、理智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