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 6 個關於 #食物中毒 的文章
天氣漸冷是吃火鍋的最佳時節,然而市售湯頭、肉品、海鮮、豆製品、蔬果等火鍋料,卻可能因品質不佳或未澈底加熱,甚至錯誤的烹煮方式,容易吃了拉肚子或產生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衛生與檢驗學程副教授兼主任許淑真指出,最常見的是買了湯底後,沒有煮熟加熱就喝。另外烹煮蛤蜊或牡蠣等貝類,避免殼中的細菌或生物還沒有死透,建議加熱 10-15 秒再吃,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
近期食品中毒事件頻繁,從小吃店、知名飯店傳出民眾吃完飯後出現不適,為降低此類事件的發生,不少民眾改為買菜在家自己烹調,該怎麼避免吃下疑慮的食物?亞東醫院營養師張庭瑜也分享四大小眉角,教會民眾如何培養良好的食品調理和保存習慣,以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食物中毒是一個常見且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食物中毒可能由各種原因引起,包括細菌、毒素或不當儲存等,症狀可能包括嘔吐、腹瀉、腹痛、發燒和虛弱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到底食物中毒是什麼?食物中毒還有哪些症狀?食物中毒多久會發作?一文解析。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會出現紅、腫、癢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別。蕁麻疹的發生原因,除了一般人會認為的食物過敏原(如含組織胺食物)引起外,還可能是藥物、流汗、陽光造成。一旦起了蕁麻疹,我們可以如何止癢?急性和慢性蕁麻疹怎麼辨別?如果不處理,會自己好嗎?
大家應該都很常聽到「大腸桿菌」,你可能在新聞裡會聽到,衛生局抽驗冰品、飲料等時候,可能會說「XX家的招牌冰品被驗出超過標準值好幾倍的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感染致死的案例在北美、歐洲、日本時有所聞。那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有很嚴重嗎?
歷年來食品中毒的累積最多案例的月份就在即將到來的「九月」,Heho 營養師整理 70-111 年發生率最高的五種食物中毒類型,提醒民眾常接觸高風險的食物及預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