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國立 8 月 23 日前後就來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這個「處」(三聲)是「止息」的意思,表示暑氣結束,秋意來臨;雖說日夜溫差逐漸拉大,但夏季同時又像回光返照一樣,白天時仍非常炎熱──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秋老虎」。這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對於中醫來說健康方面更要注意,該怎麼養生?來看以下 4 點幫助你精神滿滿地步入秋天!
延伸閱讀:立秋來臨!4個「立秋養生術」一次告訴你,蜂蜜、蓮子滋潤養肺是關鍵,進補禁忌「防燥不膩」
1. 睡「子午覺」補元氣
source:Dan Burton@Unsplash
中醫認為處暑之後,自然界的陽氣便漸漸收斂,此時人們也要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睡眠作為一種養生方式,入秋之後我們可以試著睡「子午覺」來補元氣。「子時」代表晚上的 11 點到凌晨 1 點,「午時」則是上午 11 點到下午 1 點,中醫認為而這兩個時段分別是一天當中陰氣、陽氣最重的時候,若在這兩個時段好好休息,就能避免掉體內氣血的陰陽失調。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小憩一下,晚間 11 點後熟睡,消除入秋之後容易遇上的「秋乏」現象。
延伸閱讀:「午睡」好處有哪些?4大提神原則告訴你!超過「這個時間」越睡越累,睡前一杯咖啡有加乘效果
2. 吃這些食物防秋燥、秋乏
source:Arwin Neil Baichoo@Unsplash
「秋乏」是什麼意思?俗話說「春困秋乏」,我們在這兩個季節中最容易產生疲倦感,是因為季節變化使身體進入調整階段。除了剛剛提到的睡子午覺,飲食方面還能吃一點清淡又滋潤的食物,如芝麻、水梨、銀耳、蜂蜜、甘蔗等──這些食物也能防「秋燥」,也就是此時空氣水分漸漸減少導致皮膚、呼吸道出現的乾燥現象。要防秋乏與秋燥,辛辣、烤炸類的食物也要少吃,這些食物容易加劇身體的乾燥及疲乏感。
延伸閱讀:80%肌膚乾燥來自睡不好!10款助眠美容保養小法寶,讓你一覺醒來擁有絕世美肌
3. 多吃白色食物「養肺」
source:D11xzj@Flickr,CC BY 2.0
也因為日暖夜涼、水氣減少的秋燥易傷肺,此時很容易出現咳嗽與咳痰等症狀。秋季時候我們要著重於「養肺」,而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肺臟對應白色,所以秋季應多吃一些白色食物可以達到潤肺效果,如水梨、白蘿蔔、冬瓜、銀耳、蓮藕、蓮子、山藥等食物,烹調食物也要記得多採用清蒸或煮燉方式。
延伸閱讀:消化不良、脹氣解決方法有哪些?「養胃」5大重點牢記,寒性食材多利用辛香料中和,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火燒心」
4. 潮濕高溫仍要注意「健脾袪濕」
source:Maddi Bazzocco@Unsplash
雖是這樣說「處暑」,但亞熱帶氣候的台灣此時仍舊相當潮溼高溫,這樣夏末秋初的時節仍然要注意「健脾袪濕」,也就是照顧消化系統與去除體內濕氣。可以是適時吃一些四神湯,利用伏苓、山藥、芡實、薏仁、蓮子等藥材促進腸胃的蠕動、利水利尿;或做一些運動流流汗,並多喝水、少吃冰涼食物,身體乾爽精神自然就會好起來。
延伸閱讀:身體濕氣重精神不濟?排濕氣4種方法改善,泡溫泉、蒸汽浴最有效,「四神湯」最能利濕排水!
參考資料: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粉專貼文〈#處暑養生別錯過這3食材1穴道〉、食醫行市集〈【處暑養生】吳明珠中醫師:慎防秋燥症!飲食首重袪溼潤肺、養陰清燥〉、國際香草精油經絡協會〈處暑的節氣養生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秋燥不要來〉by 中醫內科 廖元敬醫師、啟新診所〈秋天吃白色食物 防秋燥健康渡秋〉、慈濟〈【人醫心傳第173期 - 中醫專欄】體內除濕找回元氣〉口述/柯建新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