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季的第 4 個節氣,一天當中最寒冷的時候,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傳統也認為冬至後陰盛轉陽,是「陽氣初生」的日子,更要注重日常養生,保護好日漸出現的陽氣。為各位整理 4 個冬至後要注意的養生方法,在新年開始前調理好身子,才能為一整年帶來好體魄!
延伸閱讀:秋冬養生「補冬」怎麼補?4重點掌握:「四神湯」最適合大眾體質,感冒、消化不良當心越補越壞!
1. 冬季,養腎為主
source:Timothy Eberly@Unsplash
中醫所說的「腎」與西醫的腎臟不同,是泛指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腎氣」則是指這些系統的功能狀況。腎是生命之根,是維持身體強健的先天精氣,在中醫的五行學說中冬季正好對應腎,因此特別需要將腎養護好──其中「黑入腎」,可適時補充紫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
按摩幾個穴道也能增強腎氣,讓手腳不冰冷。第一個是湧泉穴,位於腳底正中前 1/3 凹陷處;二是太溪穴 ,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最後是關元穴,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 3 寸處(約四隻手指寬)。每天可按個 2 次、每次 3-5 分鐘。
延伸閱讀:秋冬養生「冬養腎」怎麼吃?紫米、黑豆補腎氣強體魄,「3個穴位」按對手腳不冰冷
2. 注意保暖,睡前泡腳10分鐘
source:Karen Cantú Q@Unsplash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季的養生之道要「養藏」,陰氣極盛、陽氣潛藏,利用生活起居將陽氣養藏起來。四肢、後背、腹部、頭部和關節的保暖防風要注意,這些地方受風寒的時候就會以咳嗽、腹瀉、頭暈頭痛等症狀出現。
作息上最好「早睡晚起」,也就是順應大自然日昇日落的變化,若熬夜晚睡也會傷到腎氣,使身體虛弱。手腳冰冷的人,睡前建議利用泡腳來幫助血液循環,刺激足部密集的穴位經絡,水溫建議 40℃ 左右為佳,加一點鹽巴、每次泡 10 分鐘左右即可。
延伸閱讀:秋冬手腳冰冷「泡腳」5大正確觀念!水位最低超過X公分,木桶比浴缸更有感的原因是這個!
3. 適當運動、情緒平靜以「補陽氣」
source:Haziq Tumaran@Unsplash
順應剛萌生的陽氣,能適時進行一些戶外運動以「補陽」,但注意不宜做到體力透支、大量出汗;情緒上也要維持收斂、安定、平靜,避免壓力與過勞,不要輕易動怒、急躁或憂鬱。想要維持情緒平定,運動和多曬太陽就是個好方式,兩者還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照顧好睡眠,生理心理才會健康。
4. 身體別亂補,溫熱性食材要吃對!
source:Sébastien Bourguet@Unsplash
冬至開始「數三九」──白話來說是直到陽曆 1 月 17 日將是冬季中最冷的日子。抵禦寒邪,飲食上要多吃溫熱性食材,以溫養陽氣,如羊肉、桂圓、栗子、山藥、糯米、韭菜等,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蛤蜊、筍。另外,有些人會利用冬季時候「補冬」,如麻油雞、藥燉排骨、人蔘雞湯,適量吃可以,但若體質本身屬燥熱或濕熱、陰虛,就很容易吃上火。
想冬天補身子,最好諮詢專業的中醫師(陽虛、年老、四肢冰冷者等就頗適合),感冒或有慢性病的人也不宜進補,若怕踩了養生地雷,建議可選擇最大眾的「四神湯」進行平補。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