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會發現,進入職場之後,要遇到會和你交心的朋友,似乎就不如以前在求學時代那麼容易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糾葛,似乎隨著我們進入社會後就再也單純不起來。因此,想要找到一個好的 mentor,似乎更是難如登天。但若什麼事情都得靠自己摸索的話,碰壁的機會就大、甚至因而陣亡的機會也大,等到你好不容易搞清楚職場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時,只怕早就歷經滄桑了,甚至有些人會自此一蹶不振,以為上班就是那麼折騰的一件事而已,自己只不過是為五斗米折腰。
延伸閱讀:職場壞嘴臉看看就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和平相處:維持基本禮貌、「做好這件事」就能問心無愧!
source:Unsplash
我自己很幸運,幾乎在我每一家服務的公司,都有很好的 mentor。反倒是我的直屬主管未必都那麼讓我覺得印象深刻,固然其中有些主管真的很好,但也有一些很「主管」的主管;或許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我沒有刻意去找 mentor 這樣一個角色,但我在幾家公司的 mentor 卻通常不是我的直屬主管,而他們帶給我的正面影響,甚至比我的直屬主管們還大的多。
最近聽到一件很讓我震驚的消息,我之前公司的一位前輩,突然就這樣過世了。在他過世的前幾天,我還正想著好久沒去拜見他了,正準備和他聯絡時,就聽到另一位前同事告訴我他在本月初突然過世了,真的讓我既震驚又感傷。而他的告別式那天我又得授課,我目前的工作型態又讓我無法請假、也無法改期,讓我其實心裡相當沉重,不由得想要寫下這篇抒發一下,因為他就是我過往那麼多年來最讓我敬重的 mentor 之一。
source:Pexels
由於年幼時的一些遭遇,我一直不是很會處理生死的議題。之前在一家公司擔任總經理時,我有一位年輕的同事因病過世了,他是一位很勤奮、而又很有想法的年輕主管,當他臥病在床時,我有次還專門去台中看他,大家還一起有說有笑,沒想到過幾天他就離開人世了。我很少對別人說,但當時這件事對我的衝擊很大;雖然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我還是很為那個年輕的生命惋惜,也再次發現自己還是對有人逝世這種事情,不是很懂得該如何對應。前面提到的那位前輩大我近廿歲,但他平常也保持著運動的習慣而身體不錯,所以我才會聽到這個消息後如此震驚。
除了希望每位朋友都能保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之外,我自己倒是早把自己的身後事想好了,而且有別於我自小承受的家庭陰影,我很早就開始和我的女兒談這件事,讓她知道總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那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因為那是一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到時候,我希望自己的告別式上不用有什麼哭哭啼啼的儀式和場面,我甚至期待還能有幾位真正的朋友和懷念我的人會來,與我的太太及女兒分享一些我在世時的趣事,讓她們能夠回憶起那些值得我們一起開心的時光,對我來說就會是一個圓滿的句點。
source:Pexels
當我和那位前輩有幸共事時,正好是我剛開始接觸業務工作不久的職涯階段,很感謝他在那時主動扮演了mentor這個角色,並且成為未來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和他無論做人或是處世的風格都大不相同,但他對我之後一輩子的職場生涯乃至個人修為,有著難以磨滅的正面影響。因此,或許和很多教科書版本未必相同,但我想藉此與大家分享,他到底在mentor職場導師這件事上,發揮了哪 5 項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孟買女帝》教會你的4個職場哲學!不管立足點在哪,你都可以抬頭看!
啟發
source:Pexels
mentor 和工作上有上下從屬關係的主管有什麼不同?就我的經驗來看,後者可能更偏重於工作上的指示及指導,但前者卻更能帶來指引和啟發。何謂啟發?就是與其只告訴你一件事該怎麼做,他透過各種不同經驗的分享,讓你懂得從另外一種角度去看事情。他的出發點不是「我的作法最好,所以你應該照我之前做過的方式去做」,而是即使他分享了他過去的經驗,他對我的期待不是只是聽得懂他過去怎麼做而已,而是要能主動去分析出當時為什麼那樣做?現在和當時有什麼不同?又有沒有什麼更好或不一樣的作法?假如有的話,各種作法的利益得失又各會是些什麼?
對我來說,老闆或主管反而更急功近利的要求成效,即使寫了一大堆 proposal,他們中的多數人也不見得想要聽你說那麼多;因此,有位前輩願意這樣激發我的思考空間,而且可以先讓想像馳騁一下,不用繁文縟節的寫一大堆報告,對當時的我真的帶來很大的幫助,也把我後來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淬練得更加犀利。
source:Unsplash
不管是我後來到別的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甚或是現在來當個講師,我都會感受到有些人只希望我們給他一個看似清楚明確的指示,最好一步一步告訴他們要怎麼做;但我經常為這些人惋惜,因為他們自己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麼樣的機會,以及那種被啟發的成就感,其實是難以取代的,因為那會有一種有人願意加持、但成功卻操之在我的感覺,而這樣的成就感真的難以言喻,也對自己的成長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步入職場後沒時間精進?善用「會議時間」提升自我工作能力
激勵
source:Pexels
每個人都會在工作時感到挫折,即使我當年看起來一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樣子,但其實我也不例外,肯定也會有低潮和洩氣的時候。假如願意主動找人聊聊、甚至尋求協助,那問題還不大;但像我這種習慣死撐著的人,相信跌倒 7 次的最好對應方式就是站起來 8 次,就很容易內傷,處理不好的話搞不好還會在心中形成死結。這位前輩總是不忘在這種時刻激勵我,有時候給予建議、有時只是單純幫我打氣、甚至有時還只不過只講個笑話而已,但對當時的我都意義非凡。
所謂的激勵,不是只對著對方講「你很棒,你一定可以的,好好加油!」,而是無論我已經如何遍體麟傷,他總看到我身上好的那一面,並且不吝於給予肯定和讚美。也就是說,他不是用口頭「告訴」我很好,而是讓我自己「相信」自己真的很不錯。
source:Pexels
記得有一次,明明是工作上的困擾,但他卻問起我之前去美國留學的事情。我原本以為他只是單純的在轉移我的焦點、避免我繼續因為太執著而心煩,但他後來卻很認真地對我說,他的一對子女正在考慮大學畢業後留學,但我這種在美國窮到快要連飯都吃不起了、卻還是堅持把書唸完的故事真的太勵志了,有機會一定要講給他的小孩聽聽。
本來以為他只是講講而已,沒想到有天他真的把我約去他家,我到的時候,他兒子也正好騎車回來,車都還沒停好,他就邊對他兒子說,「這就是我上回和你提到的Alex叔叔,待會趕快上來聽他分享他在美國的留學經歷。」他真的把之前說的話當一回事,而他也真心認為我這個人很棒,棒到他願意和自己的小孩分享我的經歷與想法,而我認為這就是什麼都比不上的一種激勵。
引導
source:Pexels
人都有做得好和做得不夠好的時候,而當我們在工作時發現有同仁做不好時該怎麼辦?假如你現在心中浮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斥責他,那可能未必是最適解。因為罵人一時爽,但通常對改善現狀並無助益,被指責的對方可能還會因而灰心喪志或甚至心生堵爛,最後搞不好就乾脆淪入「安靜離職」、也就是只完成工作最低要求的狀態了。
那麼,難不成為了擔心打擊同仁的自信心,我們就只能稱讚、不能說對方做的還不夠好了嗎?當然不是。許多人提到 mentor 時,常認為 mentor 的其中一項任務或功能是「指導」,但我從那位前輩的身上體驗到,而其指導,不如引導,也就是無須指責對方為什麼會做錯,也無須指導對方接下來該怎麼做,而是引導對方去看出自己的問題,甚至更能從大局去看出自己還不足的地方,會讓當時的我更願意接受,也更能因此受益。
關心
source:Pexels
要做到以上幾點,擔任 mentor 的人要出自於真心的關懷和傾聽,否則萬一只是從自己出發,你可能會得到別人的崇敬,但卻未必能成就對方。這也是我對這位前輩最感念的地方,因為他和我非親非故,我又不見得是個很討喜的人,更何況就工作上而言,我的成功非但會為他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好處,甚至由於我們各自有彼此負責的客戶及通路,我們相互之間還是會發生競爭同一塊公司資源的狀況。這位前輩不會因此就手下留情,當然我也不會搶輸就是了;即便如此,他對我的真誠關心卻始終沒少過,不但讓當時的我相當訝異,也讓今日的我深深覺得值得效法。
從以前到現在,許多嘴巴上說得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小人行徑一大串的人,大概從來就沒少見過。相較於為了一己之利而總在別人背後捅刀的人,還有一些人更讓我詫異,因為明明對他自己沒好處,但他死都見不得別人好的也要對別人潑髒水,不但讓我覺得何苦來哉,更讓我不免覺得心壞就算了、難不成連腦子也秀逗了嗎?
延伸閱讀:職場上別吝嗇於幫助同事!但謹記要建立好心中那把「度」,勿讓情份變本份!
source:Pexels
然而,這世上絕對不只有壞人,包括我提到的這位前輩、以及當時公司的許多同事在內,他們讓我看到了人生不只有你爭我搶,我們之間可能還是會有衝突、會有齟齬,但那不代表我們不能就事論事地去解決問題,更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認同與我們立場不同的人。反倒是現在,當我看到一群為了蠅頭小利就去構陷別人的人、一些只知道結黨營私而終日打擊他人的人、還有一群腦充血就習慣和別人對著幹的人,我都會為他們覺得悲哀,因為我不知道他們自以為自己得到了些什麼,但我卻知道他們失去了什麼:當他們失去了成就他人的機會,就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成就自己的機會。
這是我自己目前也最需要努力的方向,因為我一直以來就都還做得不夠好。因為我在各方面的目標都不只是要做得和那些啟發我的前輩一樣好而已,我希望自己還能夠做得更好。為什麼呢?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做得比前人更好,這個世界才會更有希望。假如要我用一句話來總結這一段,那就是若要當個好mentor,主角就不再是你自己,請把聚光燈打在對方的身上,設法成就對方,而不是只想著成就你自己。
協助
source:Unsplash
前一段提到,世事很奇妙,當你汲汲營營的只求鑽營私利時,反倒未必能把自己的利益極大化,更無法讓更多人的利益都能極大化。任何一個對談判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世界不該只有分配型的固定思維,我們其實應該要有能力找出讓更多人都能共享其利的方案,而且那樣的方案未必一定需要其中任何一方讓利給另外一方。
因此,就拿職場生涯這件事來說,當我們只想著成就自己,可能總有一天會高處不勝寒;相對來說,當我們想著的是成就他人,而且真心的希望他們成功,我們無形中也就成就了自己,因為自己能在更多方面得到更上一層樓的收穫。就拿我自己來講,我當然和前輩的境界還差得很遠,但我很高興自己能在這個還不算太老的年紀,就已經不只是自己當過總經理、而是連我帶的人都已經不只一位成為總經理了,想來我總是在培育人才這方面還算有些貢獻,而不只是會單打獨鬥而已。
source:Pexels
仔細想想,公司內有那麼直接的利害關係和衝突若都能如此了,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在更廣大的社會與他人相處,也只會更能帶來正面貢獻而已,也更不需要擔心無謂的衝突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損害。其中一個關鍵,當然是你相不相信自己說的這一套。假如你用來號召的是教人如何發揮影響力,但你心底的卻只是自己要如何建立更大的影響力,這種人當然就不是什麼該效法的對象。
我的那位前輩不是什麼名人,也不會講出一番金句連連的大道理,但我很清楚,他光是成就了一、兩個像我這樣的人,就可能比許多老是吹噓自己造就多少人才的人貢獻還更大。對 mentor 這個角色來說,其實第 5 點的協助是未非得要這樣做的,但他除了心理上的關心之外,他更提供了我許多實質的協助。我尤其記得當時我要搬家時,他和另外一位也很資深的同事一聽到我要搬家,而且知道剛從美國回來的我們其實沒什麼錢時,二話不說地就說要開他們自己的車來幫我搬家;雖然我們平輩論交,但兩位其實都是年紀大我快 20 歲的人了,我哪好意思請他們來幫忙?但他們不是說說而已,真的是日常工作及生活中能幫的忙就幫,而且知道我不會主動開口,總是不等我開口就幫,而且還貼心的會幫我留面子的想出一個不好推辭的藉口,為此我真的無比感念在心。
4 項被指導者(mentee)應注意的事項
1. 抱持開放心態
source:Pexels
當mentor並不容易,不是每位 mentor 都會像我的那位前輩一樣懂得拿捏,不免會講出一些讓你感到不是滋味的話。假如你始終是個玻璃心、甚至抱著不願開誠佈公的封閉心態,只能說神仙來了也幫不了你。與其先求 mentor 凡事都能講得對你的胃口,不如先讓自己抱持著開放心態,好好吸收別人給你的提點和指引,不要反倒把讓自己聽會聽懂當成別人的責任。
延伸閱讀:被主管說報告沒重點?日本溝通大師3要訣教你提升表達「摘要力」,拒當職場透明人、讓每個人都聽你說!
2. 具備獨立作戰能力
source:Unsplash
不要以為有個人願意關心和傾聽,你就把對方當神父要聽你告解一樣,把一堆情感上的垃圾都往對方倒。這對你的 mentor 既不公平,也對你自己的成長毫無助益。因此,設法讓自己具備獨立備戰和應戰的能力,而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
3. 拿出引以為傲的表現
source:Unsplash
當mentor願意成就你而非成就他自己,對他最大的回報,就是你要拿出一份像樣的表現,才能讓他引以為傲。萬一你自認為的職場生活就只是幾個人相互討拍取暖,沒事只會罵老闆或把責任推到其他和自己不同夥的人身上,你需要的其實不是一個好的mentor,而只是需要一群狼狽為奸的同類而已。請注意,你愈是這樣做,你愈是無緣遇上那些會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因為不會有個真有本事的人願意把心思浪費在你這種人身上,請好自為之。
4. 傳承提攜後進的精神
source:Pexels
正如我之後做的一樣,當我幸運地遇上好的 mentor,雖然我的個性和特質都和他們大不相同,我所採用的方法也可能很不一樣,但我要能讓自己願意成為能夠成就他人的mentor,讓更多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得到成長與收穫。
原文出處:經理人
主圖來源:Pexels
更多內容:
找直屬主管做 mentor,不是好的選擇!師徒制的成功關鍵是?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