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希望每一步都能明確前進,卻時常陷入一種「明明很努力,卻感覺毫無進展」的低谷感,與其困在情緒裡懷疑自己,不如將視角轉回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時候,真正拖慢我們腳步的,不是目標本身太遠,而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持續在耗損能量的日常模式,從以下這6個負面習慣,檢視你覺得卡關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你有「冒名頂替症候群」嗎?5個症狀解析錯誤的心理陷阱:當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如何給自己正向鼓勵
- 忽視運動
- 拖延症候群
- 過度內耗
- 太依賴社交
- 資訊攝取太過碎片化
- 習慣性自我貶低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1:忽視運動
Source:pexels
我們經常將運動視為「可以等等」的選項,優先順序總被其他更緊急的工作或社交行程取代。然而事實上,身體的狀態決定了我們處理壓力、啟動行動、維持專注的能力。缺乏運動會造成肌肉僵硬、睡眠品質下降與情緒低迷,這些看似瑣碎的小問題,最終構成一種慢性停滯,而且運動本身帶有一種「自我回到掌控狀態」的儀式,當你願意規律性喚醒身體,也就是在練習一種紀律與自我承諾的能力。
延伸閱讀:拒絕「情緒勒索」!4大方法讓你學會當個有界限的人:擺脫內在自責、學會說「不」很重要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2:拖延症候群
Source:pexels
拖延往往被誤解為懶惰,但其實它更像是一種掩飾情緒的心理策略。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是不想做,而是害怕做得不夠好。不是沒能力完成,而是焦慮完成後的未知感,因此多了一種暫時的控制感,但長期下來,卻偷走了對生活節奏的掌握權。關鍵不在於「要完成多少事」,而是「有沒有跨出第一步」,學會將一項任務切分為可行的小動作,慢慢會發現,真正的困難不是任務本身,而是啟動那一刻的心理壓力,因此當我們理解這點,才有辦法從拖延中抽身。
延伸閱讀:總是看別人不順眼?4大特徵覺察內外在的敵人:以學習取代比較,「這件事」源自不夠接納自己!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3:過度內耗
Source:pexels
內耗不等同於情緒低落,而是思緒不斷打轉卻無法產出具體行動的狀態,可能在反覆檢討某次表現是否得體,懷疑某段關係是否穩定,甚至對未來種種可能性預演無數劇本,這樣的狀態對高敏感族群尤其常見。思考力與自覺性雖然是優勢,但如果沒有轉化成紀錄或實踐的方法,這些能量只會困在腦中反覆燃燒。最實際的方法,是學會把思緒具象化,試著寫下來、說出來、或轉化成一個實際的行動,讓腦中的雜訊被「看見」,才有重新組織的機會。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4:太依賴社交
Source:pexels
社交關係是一件重要的事,但當你發現自己在每個選擇前都需要徵詢朋友的意見,或是總習慣在感到焦慮時立刻找人傾訴,這很可能已經變成一種「社交依賴」。這不只是情緒上的尋求支持,更會悄悄腐蝕你的決策力。因為你會漸漸習慣把「想清楚」的責任交給別人,聽到別人說「你可以的」才行動,聽到「這樣不好」就全盤放棄。久而久之,內在的判斷力會逐漸變得模糊而依賴。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5:資訊攝取太過碎片化
Source:pexels
我們身處在「資訊過剩」的時代,每天滑過幾十篇貼文、聽三個Podcast、存下十幾篇你以為會看的文章,表面上好像很努力在學習,實則只是在逃避真正需要執行的那一步,知識若沒有透過實踐驗證,只會造成壓力與焦慮的堆積。更何況,太多碎片化的學習,容易讓人陷入比較與自我懷疑的陷阱,覺得自己總是學不夠、跟不上。試著每天只聚焦一個主題、一個觀點,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實踐或思考,帶來的轉變會比大量被動吸收來得紮實。
必須告別的負面習慣6:習慣性自我貶低
Source:pexels
你也許經常在無意間說出:「我應該做不到吧?」這些語言雖然看似謙虛,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否定。當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跨出舒適圈,你就會自動關上許多潛在機會的大門,也時常是造成行動的成敗關鍵。從現在開始,把「我不行」改成「我可以嘗試看看」,這樣的語境轉換,就是迎向正向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