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也知道這種情況:負面情緒突然襲來,沒有預警,也沒有理由,有如「晴天霹靂」。你感覺生氣或悲傷,變得沉默或憤怒,卻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面對他人的詢問,你找不到解釋,自己也對情緒擾動感到困惑。旁人對你的反應是驚訝、不解或責備,而我們對這些評論的回應或許各不相同。上述任何一種反應,都無法解除緊繃情緒,只會走向爆發或長期的情緒低落。
延伸閱讀:情緒低潮讓你總是提不起勁?戰勝低潮的5個正面心態,你懂但有做到嗎?
不舒服的感受很正常,逃避負面情緒也很正常
source:Pexels
不舒服的感受如生氣、恐懼、擔憂、羞愧、受辱或失望,首先可能是對沉重事件的極正常反應。同樣正常的是我們並不樂於體驗這些感受,想盡可能避免,或是快速擺脫這些情緒。但如果我們壓抑誤以為不應產生的感受,通往重要需求的途徑就被切斷。
從外在觀察,我們能說某件事稀鬆平常──也就是蚊子,只要事件在完全實事求是層面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可以排除。彼得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整理好他的襪子,那麼就會讓人起疑,一切根本就和襪子無關。然而,真正的原因難以辨識。
延伸閱讀:一直下雨心情很差嗎?可能是「季節性情緒失調」打亂內分泌,專家教你3招對抗憂鬱找回開朗心情!
source:Pexels
如果引發我們強烈情緒的原因顯而易見,一切的發生就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缺解釋。這些負擔意味著壓力,讓我們煩躁。此刻再來一些額外的討厭小事,有些人可能就會嘆口氣:「好像我要忍受的事還不夠一樣!」我們這時感覺一切都牽動我們的神經,知道這就是讓水桶漫出的最後一滴水。
但是我們經常見樹不見林。一切都超出我們的負荷,我們只感受到壓力。因此激動的原因可能是些舊的和新的、明顯和隱藏的原因經常混合,但重點在於將這些不同的發生條件拉到眼前,否則會造成我們在錯誤的地方對抗情緒激動的肇因。
source:Pexels
沉重感受的功能就和身體疼痛一樣,告訴我們有些地方不對勁。我們自問,疼痛會是什麼意思,某些情況下會諮詢醫師,然後接受治療。
面對表面上無足輕重的事情卻產生不舒服的感受,真正原因在過往之中,可說被隱藏在多層經歷之下,我們大部分的記憶無法隨心觸及這些經歷。我們的天性如此。要是我們必須持續將所有相關經歷和意義關聯拉到當下,我們的思考將無望地超過負荷。
延伸閱讀:缺鈣影響情緒也會產生濕疹!統整4大特徵看自己是否缺鈣,還有這些食物超補鈣!
小題大作的真正原因,包藏在層層過往記憶中
source:Pexels
好比有些人深信,只有達到職業成就才是有價值的人,他們就過濾掉一些本來有助於收穫價值感的東西,片面的依照規則處事。「我必須努力、勤勞,規劃我的職業生涯,爭取地位象徵⋯⋯」只要一點小挫敗,就足以導致不安及自我懷疑,採取或多或少適當的保護措施。大部分的人很難認知,這般蒜皮小事指出基本需求受損。
即使我們雙親深信其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教育確實幫助我們認知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並且加以實現。依照孩子的個性加以對待並不容易,我們在某些方面要感謝雙親,某些方面卻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
source:Pexels
好比在戰後成長的世代,通常接受的教育是要求配合、負起義務和遵守規範。例如要吃完「端上桌的食物」;收到禮物時要致謝,並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即使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份禮物;對於只是浪費時間的造訪也要說歡迎,或者不要提出批判性的問題。
有這類舉止的人都在童年學到:「否定自己,滿足他人的期望,比關注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求更重要!」以這樣的方式而失去對自己根本需求與個人感受的意義的直覺,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是什麼也就不足為奇。就像關閉對個人有益事物的內在天線,只接收他人的期待。
source:Pexels
面臨這些主要來自外在的規範,最小的混亂就使人抓狂或是委屈退縮的風險大增。我們已經吞忍的一切一旦重見天日,我們就知道哪些需求長年未曾滿足。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尤其當我們覺得不愉快的時候,可能正指向重要需求被忽略。就像空氣之於呼吸:爬山的時候空氣變得稀薄,我們就越費力,缺氧迫使我們休息。稍微克制突然的情緒變化,思考我們正處於哪種欠缺狀態也一樣有意義。
原文出處:經理人
主圖來源:Pexels
更多內容:
對別人過度在乎,你的心也會累!心理諮商師:別做「錯誤的忍耐」
加入Bella LINE@ ,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